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叶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

(词)宋·叶适

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

传观弓力异常钧。

衣我六铢羞问。

周后数茎命粒,鲁儒一点芳心。

啄残栖老付谁论。

谩要睡馀支枕。

叶适/毋自欺室铭/省斋铭

☚ 耘斋铭   叶适 ☛

叶适

叶适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宋淳熙五年(1187)进士第二。因荐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宁宗时,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后夺职,闭门著述。意志慷慨,以经济自负,力主抗金。为南宋著名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习学纪言》、《水心先生文集》。

☚ 叶适   毋自欺室铭 ☛
叶适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人称水心先生,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任平江节度判官、蕲州知府、尚书左选郎官等职。开禧二年韩侂胄仓促兴师北伐,失败。金兵大举入侵,赖叶适用兵击退。以功授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次年被劾罢官,乡居著书讲学。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代表。反对理学家空谈性理,对儒家学说有所批判,并注重研究军国经济大事。反对妥协投降,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论抗敌大计。其文为“在南宋卓然一大宗” (《四库提要》),分析缜密,语言简洁有力。亦能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 陈亮   王庭筠 ☛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哲学家、政论家。淳熙五年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后历平江节度推官,知蕲州、泉州,迁兵部侍郎。宁宗时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被劾依附韩侘胄,落职回乡,杜门著述。卒赠光禄大夫,谥忠定,学者称水心先生。原有《水心集》二十八卷,已佚,及《习学记言》等。今有《叶适集》。
索引:叶适,正则,水心居士、水心先生,忠定。

叶适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宁波)人。一生力主抗金,且有劳绩,同时从事学术活动,并极力把著述和现实结合,表现出永嘉学派的风格。晚年弃官去职,在故乡城外水心村讲学,自号水心居士,著有《水心文集》、《别集》。
基于他积极的功利主义观点,他论文主张要“关世教”,提倡“风雅”,力诋沈、谢,说他们的作品“穷巧极妙而无当于义理之毫芒”,同时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这些看法在对屈原、陶潜、沈约等的评论中表现较为明显。如他说《离骚》并非出于“一身之利害”,而是“明于治乱”的屈原“疏斥不用,谏争莫行”的忧愤;说陶渊明“识趣言语足以高世,而咏歌陶然顺于物理,则不惟当于义,而又有文词之可观焉。”;论沈约则说“自沈约以后,其声愈浮,其节愈急,百千年间,天下靡然,穷巧极妙而无当于义理”。另外,他对诗的发展“考源之所自来”也有不少深刻的见解。他说:“文词之变,始于屈原,衍于相如”“至扬雄辟而广之”,又说“大抵六子二曹建安黄衫体,自此不得复见前世之风雅,”其中观察诗之流变是比较精细的。总之,他的见解反映了南宋动荡的局势下,作为一个哲学家和诗人处于忧患中对古诗的洞察,自有深刻独到之处,但其中对于“义理”的有些看法未免有理学之卫道气息。

☚ 严羽   范晞文 ☛

叶适【同义】总目录


叶适水心

叶适1150—1223

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则平,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五年中进士,此后,从政三十四年,官至吏部侍郎。晚年聚徒讲学,从事学术活动,称水心先生。著有《水心文集》和《习学记言序目》。叶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家,又是富于革新精神的改革活动家。其法律思想正是鉴于“纪纲法度未善”,以改革法制,军制等方面的积弊,收复北方失土,希望南宋王朝转弱为强为中心的。他认为,“为国之要,在于得民”,坚决反对君主“私其国以自与”,把一切法令制度看作是“特为我而发”,而不管这些法令制度是否“顺民之心”的极端专制主义。在他看来,“命令之设,所以为民,非为君也。”针对由君主一人“尽收威柄,一总事权”的极端专政的状况,他提出了专与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改革要求。关于任人与用法,他既反对“任人而废法”,又反对“不任人而任法”,而主张“任人以行法,使法不为虚文而人亦因以见其实用,功罪当于赏罚,号令一于观听,简易而信,果敢而仁。”此外,他对“荫补”的世禄制,科举制等有关选拔人材的法律制度的种种弊端,也予以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叶适1150—1223

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因晚年在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著述,故称水心先生。出身贫寒,自幼攻读经史。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历官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等。力主抗金,反对投降,曾指挥击退金兵、巩固江防。开禧三年(1207)被诬去职,后归乡讲学著述以终。著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叶适集》(包括《文集》和《别集》),1977年,又出版《习学记言序目》(即《习学记言》)。叶适深受永嘉学派早期代表薛秀宣和陈傅良的影响,并集永嘉功利之学之大成。他从“道在物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主张伦理道德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水心别集·大学》)。反对理学家们“存理去欲”的理欲对立观,认为物欲就是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既以物欲为基础,又给物欲以规定和限制,因而“以天理人欲为圣狂之分者,其择义未精也”(《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周易二》)。反对理学家们“以义抑利”的义利对立观,主张“以利和义”的义利统一观,认为道德与功利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仁义道德以功利为内容,并通过功利来表现,古圣先贤之所以德行高尚,就是因为他们“以民不能自衣食而教之衣食之方”(同上书,卷二○,《史记二》),即能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因而仁义道德就存在于简役宽民、轻徭薄赋之中。在对人物、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观,主张以行为效果即实事实功为主要评价依据,但又不忽视行为动机的重要性。他批判了朱熹等人的唯心主义动机论,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同上书,卷二三,《汉书二》),也不同意陈亮所谓汉武帝、唐太宗皆有“救民之心”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行为动机只在于为了个人富贵,而并非有志于民。他还从人性观出发提出道德修养论,认为“人性之至善未尝不隐然见于搏噬、紾夺之中……伊尹‘习与性成’,孔子‘性近习远’,乃言性之正,非止善字所能弘通”(同上书,卷一四,《孟子》),由此他发挥了《大学》中的思想,指出“修身以致治,尧舜禹汤文武皆一道也”(同上书,卷八,《礼记》),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非“一念之功”就可“招揖而致”(同上书,卷四四,《荀子》),强调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不赞成一味向内用力的闭门修养。认为“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同上书,卷一四,《孟子》)。主张既要运用耳目之官去接触事物,又要发挥人心的思考作用,并且,只有把见闻于外与思之于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叶适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颜元等人)有较大影响。

叶适

156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浙江永嘉人,南宋时曾任侍郎、制置使等职,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功利之学”,认为“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他反对把理财和聚敛混为一谈,认为不善于理财,不可能成为圣君贤相。他批判井田制度,指出井田并不能增加生产,认为土地私有同样可以“使民自养于其中”。他否定“什一而税”是最理想的税率,认为后世“二十取一”、“三十取一”也不能说是轻税。他认为量入为出必须“先论其入”,如果所入属于横征暴敛,量入为出同样可以导致国贫财乏。他反对传统的抑兼并思想,认为富人是“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已经为富商大贾所享有的流通领域里的轻重敛散之权,也不应夺为国有。他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认为士、农、工、商均为社会所必需,“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对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批判,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 王安石   邱濬 ☛

叶适

072 叶适1150—1223

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 (今属浙江)人。反对对金议和,力主抗金。开僖二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兼沿江制置使,指挥有方,保卫江防颇力。晚年返乡从事讲学著述。他强调“道”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存,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又以道为事物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原则,提出“道原于一而成于两”的命题。他极力反对理学、心学“专以心性为宗主”的偏向,以人的认识为“内”、“外”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内”指“心之官”的思维活动; “外”指“耳目之官”的感性活动。他认为尧舜以来之道,即这种“内外交相成之道”。他提倡实事实功的“功利之学”,强调道德必须以实际功利为内容。反对董仲舒“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思想,认为“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

☚ 陈亮   陈淳 ☛

叶适

112 叶适

在伦理道德上讲究“功利之学”,把理欲论作为其功利主义道德观的理论基础,驳斥了理学家把“物欲”等同于罪恶的说法,认为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君子不以须臾离物”,并把道德看成是对物欲的限制和规定。以物欲是否超越三纲五常等所谓“天地之大义”为区分善、恶的标准,将“正恶而进善”者根据其物欲受封建道德制约的程度分为三等,即能将私欲自觉地“止之于心”者为上等,使“私欲折而从之”于“仁义礼乐”者为其次,能改过自新者为又其次。他还从“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出发,论证了 “天理”和 “人欲”是统一于“中庸”之道。在道德和功利的关系上,认为两者是统一的,“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只有发展生产,“使天下无贫民”,才能保持忠厚的道德风尚。提出道德与刑法的关系是统一的,“纪纲、法度,一事也”。同时批判了程朱学派的“道统”说是“浅心狭志自为窥测者”所臆造的,“太极”之说亦非“圣人之道”等。叶适的功利主义道德观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理学禁欲主义道德观是一个有力的批判,而且在我国伦理学说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 朱熹   文天祥 ☛

叶适

061 叶适

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名”必须符“实”。认为古人并不注意逻辑上的正名,“古人正事而不正名”。强调正名的实践意义,在肯定荀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反对战国时的诡辩思潮,“战国群谈众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为戏以玩一世。”对《周易》的分析中,提出了归类和划分的思想,“族类者,异而同也;辩物者,同而异也。……故族之异者类而同之,物之同者辩而异之,深察于同异之故,而后得所谓诚同者”。“异而同之”,即指归类;“同而异之”,则指划分。其“易举一以见三,指二以明一”的论证方法,包含有以一推二和以二推一的演绎和归纳的思想。

☚ 陈亮   罗钦顺 ☛

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晚年讲学于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学重“事功”,认为义不离利而存。以道为天地人生之法则,认为天地之间无非物,物由气而成,“五行”、“八卦”即气之流行变化的具体形态。认为一物两体,一而不同,阴阳、刚柔、离合“相禅而无穷”。以“中庸”为道的准则,重视“观”对认识的作用。主张有的放矢,反对“论高而违实”。主张以礼节情,反对以理灭欲。强调“以利和义”,反对坐而论道。批驳佛道,非难朱陆,集永嘉之学而成一家。著作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先生文集》、《别集》等。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叶适集》。参见“文学”、“伦理学”中的“叶适”。


叶适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论文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语言简朴而厚重有力。又工诗。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原有《水心集》二十八卷,已佚。中华书局1961年有新版《叶适集》。见“哲学”中的“叶适”。


叶适

南宋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家。主张道义不能脱离功利而存在的道德观;善恶评价需以功利为依据,古之圣人德行高尚,主要在于为人们谋利;提出“内外交相成”的道德修养论。参见“哲学”中的“叶适”。


叶适1150—1223

南宋永嘉学派代表。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属浙江)人。历任侍郎、制置使等职。提倡“功利之学”,要求统治者扩大人民就业的机会。反对传统的重本轻末观点,认为仕农工商各有其社会作用,不应有所轻重。“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批判井田制,指出井田制“得粟之多寡,则无异于后世“(《水心别集》)。否定“什一之税”为“中正之制”。对诸如财政、货币、价格、人口及其他经济问题也有过论述。著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水心先生文集/水心文集/叶适集

☚ 陈亮诗文选注   水心先生文集 ☛

叶适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历任蕲州,权吏部侍郎、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多次上书指陈弊政,建议实行改革。在学术思想方面,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后世推为永嘉学派巨擘,著有《水心文集》及《习学记言序目》等。叶适的散文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宗,他的政论文可为代表,大抵以经史之学为基础,并能从实际出发,提出政见,语言简朴厚重有力。论文反对模拟古人,主张有裨政教。

☚ 陈亮   岳珂 ☛
叶适

叶适公元1150年~1223年

字正则,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淳熙进士。宁宗时任湖南转运判官,权兵部、工部、吏部侍郎等职,以后官至宝文阁学士、通议大夫。在《财计中》一文内有对货币的论述。对货币的起源,他说:“钱币之所想,起于商贾通行,四方交至,远近之利。物不可以自行,故以金钱行之。”他将货币的产生,同商人的经商活动联系起来而不说是圣人或先王的创造,是一种进步。他主张铸造规格统一的足值钱币,说“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民听不疑,行用不惑。”他也认为铸钱币权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纸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纸币流通“驱天下之钱,内积于府库,外藏于富室”;纸币贬值,使纸币获得者受到损失以及造成市场上商品缺乏,故他主张废除纸币,恢复钱币流通。

☚ 辛弃疾   许衡 ☛
叶适

叶适1150—1223

南宋经济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历知蕲州、权户部侍郎、沿江制置使、江淮制置使等职。力主抗金,参与开禧北伐,韩侂胄败诛,被夺职奉祠十三年。经济思想激进,对不少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反对“以义抑利”,主张“以利和义”,强调物质财富的作用。重视理财,主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功利主义与民本思想的结合。反对抑末厚本和国家干涉商业活动,主张让民间自由进行商品货币交换,进而主张给予工商业者以参政机会。其人口思想,肯定以人口多寡区分国家强弱的传统观点,又提出通过人口的均匀分布使土地与人口保持平衡。著作有《水心文集》、《习学纪言序目》等传世。

☚ 范祥   真德秀 ☛
叶适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号水心先生,南宋温州永嘉 (今属浙江) 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孝宗淳熙五年 (1178年) 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太府卿、工部侍郎、宝文阁学士,通议大夫等职。著作有 《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反对泥古不化,强调古今异时,要求随历史的发展而变革。反对佛老宗教迷信,与朱熹思辩哲学和陆象山心学相对,宣扬重视财政、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的“功利之学”,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序目》卷二三)。否定儒家“贵义而贱利”、“讳言财利”的传统观念,重视理财,宣称“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水心别集》卷二)。反对聚敛式的理财,认为“理财与聚敛异”,主张“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同上)。对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提出异议,指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 反对抑末,主张农工商并重。说春秋时期“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同上),并对其表示赞赏。不赞成国家借抑末之名夺商人之利以自利,将蔡京“行钞法、改钱币,诱赚富强”(《水心别集·经总制钱二》) 的政策斥为“盗贼之道”,大胆提出给予从事工商业的人进入政治上层机会。反对以抑制兼并政策来解决社会矛盾,继李觏、司马光之后,更强烈地为“富人”辩护,谓“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水心别集》卷二) 不赞成恢复井田制,从生产观点上否定井田制的优越性,指出“井田制得粟之多寡,则无异于后世”,其水利措施也不如后代水利灌溉方法简易可行。认为纵使“文武周公复出而治天下,亦不必为井”。后世之所以不如三代,“罪在于不能使天下无贫民耳,不在乎田之必为井不为井也”(同上)。肯定人多的好处,但认为若人口“虽蕃炽昌衍而其上不得而用之”,则国势也仍将贫弱。主张将闽浙一带多余的人口移充荆楚,称此为“当今之急务”(同上)。斥责孟子“什一之税”的主张为“貉道之言”,而非所谓“中正之道”。指出后世国家对人民不教不养,茫然不知人民贫苦,“直因其自有而遂取之,则止于什一,而已不胜其过”(《习学记言序目》卷七),况今合天下专奉一君,地大税广,则“三十而一可也”(同上)。将货币的产生同富人经商活动联系起来,对货币起源问题予以新的解释:“钱币之所起,起于商贾通行,四方交至,远近之制,物不可以自行,故以金钱行之。”(《文献通者·钱币二》) 又将货币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两个时期,以三代以前为“古者”,秦汉以后为“后世”,认为古者是“因物权之以钱”,后世是“因钱权之以物” (同上)。主张铸币足值,对纸币的流通提出批评,认为纸币流通不仅使接受纸币的人受到贬值的损失,也造成市场上商品的匮乏。认为“楮在而钱亡,楮尊而钱贱” (同上),纸币驱逐钱币是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是必然的。

☚ 陈亮   耶律楚材 ☛

叶适1150~1223Ye Shi

philosopher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 Works: Words Recorded While Learning,etc.

叶适1150—1223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正则。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召为大学正,迁博士。宁宗时,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时韩侂胄伐金失败,他严防江淮,颇有功绩。后中丞雷孝友劾他依附韩侂胄,遂被罢官。杜门著述。学者称水心先生。工散文,议论英发,自成一家,多有匡救时弊、恢复中原之言。有《水心文集》二十八卷及《水心外集》等。

叶适1150—1223

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宋学者。温州永嘉(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他宣称应不忘靖康之仇,收复半壁江山,同时又主张不能鲁莽行事,应积蓄力量,不可因循苟安。开禧北伐,为主战派韩侂胄器重,兵败,以附侂胄用兵,被夺职。其学反对空谈义理性命,主张经世济用。虽雅重朱熹其人,但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是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学习纪言序目》、《水心文集》。今有《叶适集》行世。(参考图4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