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海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法海寺 法海寺 fǎhǎisì 座落於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太監李童集資創建。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復修。寺依山構築,層疊而上。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亦稱“護法金剛殿”)、大殿及兩廡等。大殿内有明代巨幅神像壁畫。寺存明代木雕佛像及法器。參閱《畿輔通志·古蹟略·寺觀一》。 法海寺中国古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占地10800 m2,整座寺庙为4进院落,法海寺东西宽72 m,南北进深150 m。寺内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是大雄宝殿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明代壁画,代表了明代中国壁画的最高水平。寺内现存壁画共10铺,面积为236.7 m2,所绘内容全部是佛教景物,共画人物77个。 法海寺 法海寺佛寺。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在唐长安城布政坊西门之南。本为隋江陵总管、清水公贺拔华宅。开皇九年(589 ),为沙门法海舍宅立寺,因以法海为名。 ☚ 善果寺 济法寺 ☛ 法海寺 法海寺佛寺。据《两京新记》、《长安志》,在唐长安城布政坊西门之南。本为隋江陵总管、清水公贺拔华宅。开皇九年(589 ),为沙门法海舍宅立寺,因以法海为名。 ☚ 善果寺 济法寺 ☛ 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翠微山麓的模式口村。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由太监李童倡议集资兴建。寺庙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建筑群设置于三层平台上,主要建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护法金刚殿等。现仅存山门、钟鼓楼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5间,殿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别在佛龛壁后,北墙门两旁及殿前十八罗汉身后的两山墙上。佛龛壁后画水月观音及文殊、普贤三菩萨,北壁门左右为“礼佛护法图”,人物多达36位。两山墙描绘以如来佛为主的五方佛境。所有壁画绘制精美,场面烘托强烈,人物性格鲜明,线条流畅有力,是明代绘画技术高超的体现,在我国壁画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寺内还保存了明代木雕佛像和完整的法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社稷坛 智化寺 ☛ 法海寺 法海寺法海寺坐落于石景山区风景秀丽的翠微山南麓,是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三面环山,法海寺便建在中间避风向阳的山坳里。 ☚ 崇礼住宅 牛街礼拜寺 ☛ 法海寺 法海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模式口村,北倚翠微山。明正统四年(1439),太监李童集资兴建,正统八年竣工。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后历经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二堂、天王殿及云堂、寮房等建筑群,规模宏大。现仅存山门、大殿及两庑,以大殿有完好的明代壁画闻名。山门面阔三间,原塑有金刚力士,也称护法金刚殿,内檐仍存有明代早期旋子彩画。院内苍松翠柏,景色幽深。大殿面阔五间,黄瓦庑殿顶,气度恢弘。殿内明代壁画分布在佛像座龛背壁、山墙两侧和殿后北墙,共七幅。其中龛后三幅弥足珍贵,绘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以居中的水月观音最为精妙,轻纱披肩,璎珞佩胸,慈眉善目,神态端庄。山墙两幅以莲座如来和飞天为主,描绘五方佛境,祥云缭绕,奇花争艳,色彩绚丽。北墙是“三十六众礼佛图”,由帝后、二十诸天等三十六人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场面,所绘人物最高者达1.6米。全部壁画极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现存明代壁画中的珍品。寺内还保存了明代木雕佛像和完整的法器,并设有寺史展览,陈列寺庙建筑和其它壁画的照片150多幅。 ☚ 石景山冰川擦痕 8. 门头沟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