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由瓜亡革菌侵染为害水稻地上部分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是世界稻作的三大病害之一。 简史 稻纹枯病菌最初是1905年佐佐木(R.Sasaki)在日本长崎县的樟苗上发现,1906年经白井(M.Shirai)研究命名为樟苗白绢病(Hypochnussasakii Shirai),1910年三宅(I.Miyake)描述病原菌为Sclerotium irregulare,1912年泽田根据接种证知Hypochnus sasaki可引起水稻纹枯病,认为该菌与三宅所鉴定的病原菌是一个种。此后,病原菌学名几经更改,直至1965年塔尔伯特(Patrick Henry Braba-zon Talbot)认为稻纹枯病菌应改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1934年魏景超研究华南地区的水稻纹枯病开始,由于为害轻微,一直未引起重视,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水稻的矮秆、多蘖品种及密植、增施氮肥等高产栽培措施的推广,为害日益加重,到70年代,本病在中国南北稻区成为重要病害。在病害防治研究中,1973年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从江西土壤中分离到的吸水链霉菌井岗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jinggangensisYen)所产生的井岗霉素,对控制本病的为害中起着很大作用。 分布和为害 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及美国、巴西、委内瑞拉等产稻国家,尤以亚洲稻区受害为甚。据报道,日本在1965~1984的20年中,因纹枯病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的0.8%。中国台湾省1966~1975年稻作主要病虫害累计面积以纹枯病占首位,平均每季水稻的受害面积约占稻作面积的四分之一。 稻株受害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模糊的圆形小斑,以后逐渐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病斑,多个病斑常连接形成不规则云纹状斑块,边缘暗褐色,使叶片枯黄。由于受害稻株的叶鞘呈明显花斑状,故有花脚、花秆、烂脚瘟等俗名。发病严重时可蔓延到穗部呈污绿色至灰褐色(见彩图 )。纹枯病为害水稻后,引起千粒重下降和秕谷率增加,产量锐减。病害在植株上的发展高度与损失程度成正比。 病因 病原菌在分类上的隶属变动较多,异名多达10余种。1963年在国际丝核菌生物学和病理学研讨会上,根据丝核菌的特征将其作为几个种的复合概念对待。并将本菌的有性态定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胶膜菌目。子实层生于病组织表面或其附近,灰白色,渐变成灰褐色。担子倒卵圆形或倒棍棒形,大小为5.6~16×5.0~10(微米),上生2~4小梗,小梗2.5~8.4×0.8~2.8(微米),顶端生一担孢子; 担孢子单细胞无色,倒卵形,6.8~11×4.8~8.4(微米)。病害盛发时,在自然情况下病叶上常产生白粉状担孢子,人工接种能侵染,但自然环境下尚未发现其传病作用。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属半知菌,无孢目。菌丝在不同生长期间,形态上可见到三种类型的变化。幼嫩菌丝无色,分隔,稀疏,稍后菌丝黄褐色,直径5~14微米,分枝与母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隔膜,当菌丝接触寄主组织时,其先端呈裂片状;生长后期呈念珠状细胞的菌丝,最后集结成菌核。 病菌寄主范围广,至今已从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菌丝融合特征区分出9个菌丝融合群,其中第一群侵害水稻专化性强。 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数量变异。中国台湾杜金池和印度萨加塔·南迪(SajataNandi)报道有小种。中国江苏试验证明安徽、江苏、湖南、福建等省部分稻区的纹枯病菌株的培养型与致病力的强弱有联系,初步可区分出A型: 气生菌丝少,菌核小而密集,培养基物呈黑褐色,致病力强,病情指数平均值75.1;B型: 气生菌丝少,菌核0.7~4.8毫米,培养基物呈褐色,致病力中等,病情指数平均值60.6;C型: 气生菌丝繁茂,形成少量的1.18~8.66毫米大小的菌核,致病力弱,病情指数平均值47.5。并证知菌株间的致病力与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均极显著,但品种与菌株互相间的差别不显著,因此至今试验结果,病菌致病力的变异只呈数量差别。 纹枯病发生、发展所需的条件,在各种温度条件下纹枯病菌不同菌丝生长速率有差异,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低9℃,最高32℃以上。关于不同菌株的致病温度,在23℃、25℃、28℃、30℃和32℃等试验条件下,结果以28℃为最适宜,其次为25℃。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高湿(相对湿度95%)是影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田间小气候与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在稻株封行前纹枯病以横向发展为主,孕穗至抽穗期以纵向发展为主。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处于不同生育阶段的稻株均可受害,不同生育期比较,以幼穗分化、孕穗和抽穗期最易感染。 施用氮肥数量与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氮肥量增加,纹枯病加剧,产量损失也随之递增,但品种之间与施氮的互作效应则有不同,一般粳稻与氮肥的互作对纹枯病严重度的影响要比杂交稻少。至于氮肥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品种间有差别,有些品种增施氮肥后,产量损失显著递增,有些则不明显。 综上所述,气候、水稻生育阶段以及施用氮肥水平等是影响纹枯病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中国稻区辽阔,南北方的农业生态条件悬殊,因此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自南向北推迟而减轻。东北和华北的一季稻区,发病迟,受害轻。长江流域稻区,早、中稻受害重,晚稻轻,而华南三季稻区,每季稻发病都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稻草、稻桩上的菌丝或散落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越冬。菌核是来年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江苏调查,晚稻收割后,散落在田间的菌核数每亩达200万~300万粒,越冬存活率很高。翌春,土壤中的菌核在翻耕灌水时接触稻株萌发菌丝,缠绕稻株叶鞘表面生长蔓延,菌丝分支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或由许多菌丝聚集成侵入垫或侵入钉,从表皮细胞间隙或穿透细胞壁或从气孔处侵入稻株组织,菌丝在薄壁细胞与气孔腔内蔓延,此时,叶鞘表面出现水渍状病斑,菌丝扩展到维管束细胞,引起薄壁细胞和导管细胞解体,并向纵深发展。病斑形成后长出菌丝或乳白色幼嫩菌核,构成再侵染,直至水稻收获,病株上形成大量菌核,休眠越冬。 病害控制 采取插秧前清除田间越冬菌核,本田期加强肥水管理,发病初期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栽抗病品种。迄今已知水稻品种间对纹枯病菌的感病性和受害损失有较明显的差异。据国际水稻研究所1975~1985年的鉴定,抗病的约占8%。据中国江苏鉴定,抗病的有特特普、IET4699、爪哇14;中抗的有西石黄、棉花条、鉴262等。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抗感性稳定,年度间相关系数r为0.903,但高产抗病的材料不多,目前可供利用的一批中抗品种有汕优63等。据朱立宏1990年报道,中国13个中抗纹枯病的品种经遗传分析表明纹枯病抗性呈部分显性,受多基因控制。病理解剖显示,抗纹枯病品种具有延缓病菌侵入和抗扩展的作用。因而品种间发病程度的差异不完全由环境引起,因而开拓利用中抗纹枯病品种在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纹枯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Y与病斑高度X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回归方程为Y=4.87X—1.416。因此,根据产量损失率来划分病级、抗感类型及用其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时的关系可归纳如下表。 纹枯病病情指数与品种抗感类型及产量损失的关系 病级 | 症 状 | 病情指数 | 抗感类型 | 损失率及变幅(%) | 0 1 2 3 4 5 | 全株无纹枯病斑 稻株基部有零星病斑 病斑延伸到稻株倒4叶 病斑延伸到稻株倒3叶 病斑延伸到稻株倒2叶 病斑延伸到剑叶或全株枯死 | 0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 高抗 抗病 中抗 中感 感病 高感 | 0 3(0.6~5.1) 5.2(2.9~9) 11.6(5.7~18.3) 16.4(12.4~24.7) 22.2(17.6~31.9) |
表中所示,中抗类型品种,病斑一般只延伸到稻株倒4叶(病情指数<40),对产量影响不大,这类品种不需用药保产,但中感类型品种,病斑延伸到倒3叶时(病情指数>40),对产量有影响,需用药剂保护。因此可以将倒4叶作为抗病和感病的区分线以及用药剂防治的生育指标。 药剂防治。药剂有井岗霉素、三唑酮和灭锈胺。栽培技术。与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一致,在肥水管理上,水分要干湿相济,及时搁田;肥料要基肥重,分次追施氮肥;控制稻株过早封行,造成不利于发病的条件。水稻纹枯病由稻纹枯病菌引起的水稻病害。水稻3大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0%以上。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为害稻穗和茎秆内部。发病气候条件为23~25℃。相对湿度97%以上。防治方法有:减少菌源、加强水肥管理、药剂防治。使用的药剂主要有:5%井冈霉素、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纹枯利乳剂等。 水稻纹枯病由立枯丝枯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阶段即佐佐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sasakii侵染引起的水稻病害。水稻分蘖后发生较多。危害叶片及叶鞘,形成不规则云纹状病斑。湿度大时,于病斑中部长有色菌丝纠结成白色小粒,后变为褐色的菌核,在土中越冬。次年萌发出菌丝侵染水稻。可喷井岗霉素、多菌灵等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