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法
欲叙说甲事物,不直接着笔,而是先说乙事物,在对乙事物的褒或贬中表现作者对甲事物的态度。金圣叹评宋代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说:“题目是严先生,却以光武对讲,说得光武大,愈显得先生高。此水长(涨)船高法。”《严先生祠堂记》首句“先生,光武之故人也”,言明光武与严先生的关系。接着说光武帝位之显赫:“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而“惟先生以节高之。”然后再说“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这样就在先生与光武的映衬中,先生的高大形象屹立在前。用此法,须有主客二体,客为“水”,主为“船”,虚写客体(衬体)光武帝礼贤下士,气度恢宏,实写主体严光鄙视权贵,气节清高,以虚托实,即所谓水涨船必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