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教典籍。十卷。宋代道士陈景元编撰的《道德经》注本。陈景元《1035—1094),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幼年度为道士,十八岁入天台山学道,博通儒、道、医术,手自校写道书,至老不倦。宋神宗曾召其设普天大醮,赐号真靖大师,主太一宫,累迁右街副道录,曾为京城内外宫观选员,充任时上奏“凡阙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奏,从此道教学风,为之一变。后归隐庐山,史称其行李百担皆经史。
陈景元“摭诸家注疏之精华,而参以师传之秘,文义该赡,道物兼明,发挥清静之宗,丕赞圣神之化”(《开题》)。在宇宙生成论方面,陈景元提出“自然生太极,太极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生万物”(卷二),视“自然”和“道”,“太极”和“一”为等同,称“一者,道之子,谓太极也。太极即混元,亦太和纯一之气也”(卷四)。由“道”的动出变化而成浑沦之“一”,“一”有神明之“二”潜兆于中,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是以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和气为人,三才既具,万物资生”,这就是陈景元的宇宙发生模式。在道体论方面,陈景元将“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两类,“仁义礼智信,皆道之用,用则谓之可道。可道既彰,即非常道。常道者,自然而然,随感应变,接物不穷,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含光藏晖,无为而无不为,默通其极耳”(卷一),将“可道”与“常道”视作“用”与“体”,只有常道才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即“无”。得“常道”者,就是“真人”,“夫知常道者,应用万物,善救无弃而无所不包容也”。“包容”,“则襟怀坦荡而至公。无公无私则德用周普天下,无不归往者矣。王,往也,人既归往,天将佑之,理同自然,于物无逆,是曰真人”(卷三)。因此,修道就是要神合常道,形合常道,能用常道。一旦人能“神合常道”,就可“神变无方,性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不知万物之为我,我之为万物,故能蹈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秉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卷三)。人能“形合常道”,“则毓质不衰,颜如处子,住世千载,而上仙,此形同常道者也”(卷三)。至于悟道的关键是清静,“行住坐卧,不离乎虚静。寂寞而应变不迁,是得常道而复命者也”(卷三)。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于熙宁五年(1072)进于宋神宗,神宗批降中书称:“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百氏”之说,当指继承前代特别是唐代道教教义思想发展的结果,结合宋代始盛之内丹炼养思想及实践,建立了一套贯穿哲理和修养的道教教义体系。在道教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后人称陈景元:“有唐司马之微之坐忘,吴贞节之文章,杜光庭之扶教,三公虽异时杰出,而先生兼而有之”(同上)。《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亦称“宋元道士之中,可谓出乎其类者已”。
明《道藏》的“洞神部·玉诀类”收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