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Wreather modification由于各种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和积累的结果发生的对人类生活可能有严重威胁的气候变化。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为当代及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要求拟定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1990年,联合国大会设立了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准备起草气候变化公约。 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地球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内的演变。变化的时间长度可从几十年到几亿年。距今愈远、时间尺度越长、变化的幅度越显著。地球气候的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 ❶地质时期(距今约22亿年至1万年)气候变化。此期间发生过多次比现在寒冷的大冰期和比现在温暖的大间冰期,其中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冰期有3次,即6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2亿年前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大冰期和2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大冰期。在大冰期与大间冰期内还可区分出若干时间尺度较短的亚冰期与亚间冰期,当前正处于温暖的亚间冰期内。整个地球气候中,温暖时期约占9/10。 ❷历史时期(距今约1万年至现代)气候变化。这期间出现过4次温暖期与4次寒冷期的交替。500年以来,处在第四次寒冷期中。 ❸近代(近百年以来)气候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期;40年代以后到现今,又进入了寒冷期。80年代以来各地气候异常现象频频发生。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有3类:天文原因,即地球轨道因素及太阳辐射量等的改变;地学原因,包括地极变动、大陆漂移、海陆升降及火山活动等的影响;人类活动原因,包括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以及其他大气成分的人为改变等。 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是近百年来气候变暖的倾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半球回暖,北极圈30年代7月平均气温10年平均上升了3℃;北半球5年平均1940~1944年上升了0.3~0.6℃,中国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沿海平均气温上升了1℃,20世纪50年代天山雪线上升40~50 m。气候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陆性在加强,森林面积由4000~5000年前的76亿 hm2减少到目前的28亿 hm2;荒漠化在以每年5万~7万 km2的速度扩展,现已占全球陆地的35%。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qihou bianhua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均值、变率)的差异来反映。气候变化是所有各种形式气候变化的综合名称,既包含平滑而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的气候趋势变化; 也包含从某一平均值向另一平均值的突然而持续的气候不连续变化; 既有相邻的极大和极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或几乎固定的气候周期性变化,也有各种不规则形式的气候不稳定性变化。日常所说的气候异常是指对平均气候状态的较大偏离。但是偏离多少数值才算异常,需要对多长时间尺度取平均,都没有明确规定,它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气候变化概念。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很不相同。世界气象组织规定,10年以下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由于变化速度太快,不宜看作气候变化,近一二百年来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现代气候变化; 距今几百年到几千年有人类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在万年以上的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已从各种动、植物化石、无机物化石以及其他遗迹间接标志证明,它是以各种不同尺度的冷暖交替和干湿交替为主要特征,而且温暖时期较长,约占整个气候史的十分之九。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证据和记载更为丰富。大量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其气候变化也是以冷暖交替和干湿交替为特征。据竺可桢研究,我国5000年来有4次冷暖交替,交替的周期远较地质时期为短,而且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大为减小,只有0.5~1.0℃。同时温暖期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温暖的程度愈来愈低。据布鲁克斯研究,历史时期全球的气候变化倾向并不完全一致。欧洲和亚洲在纪元后100~600年间比较温暖而干旱,而600~1000年间欧洲比较干旱,亚洲雨水较多。1400年后欧洲大陆都比较干燥,欧洲冰河减弱;1500~1700年欧洲冰河又有发展,亚洲雨水也有增多,黑海水位有升高。1850年以后,欧洲冰河退却,亚洲气候稍干,黑海水位下降。北美西部与亚洲有同步变化,而北非尼罗河一带的气候变化有时与亚洲一致,有时又截然相反。现代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的增暖,尤以北极更为突出。根据观测资料分析,1919~1928年间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约8℃,这种增温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趋向变冷,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8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到1971~1972年,气温比常年低8℃,西欧1972年北冰洋漂浮的大冰块比常年多4倍,而苏联的气温变化却相反,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高6~7℃,出现了30年来第一次暖冬,瑞典也出现暖冬,我国、日本1972年冬季温度也偏高。1972年夏季,苏联西部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4~6℃,印度5~6月持续高温几十天。到1976年,又出现近百年来少有的寒冷现象,我国东北出现夏季低温。1982年美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寒冷,入秋后西部持续低温,暴风雪频繁;而东部平原区12月气温偏高,纽约、华盛顿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5℃,出现40年来月平均最高值。1983年,美国、欧洲大部分地区遭受热浪侵袭。从降水的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地中海周围雨量增多,暴雨成灾,而撒哈拉沙漠却向南扩大,旱情严重。1972年,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持续少雨,西非旱情是自191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西部、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欧、加勒比海西岸、加拿大西部、巴西东部、我国北方都先后出现旱情,而地中海周围仍持续多雨,菲律宾6~7月连降大雨,美国东、中部洪水成灾,拉丁美洲西海岸墨西哥也遭涝灾。1982~1983年出现了近30年来一次最强的厄尼诺(Elnino)现象,造成世界大范围旱、涝灾害。可见现代气候变化十分复杂,有的波及全球,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变化倾向一致,有的变化倾向相反。但总的来说,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愈长,其变化的幅度愈大,变化的周期愈长,而且是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时间尺度短的气候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小,变化的周期短,甚至没有明显的周期,是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基础上的振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一般认为同气候形成的因子相一致。太阳活动、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既是现代气候的形成因子,也是现代气候变化原因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些因子中具有时间尺度从几年到几百年的变化,同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相当。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增多,对于全球气温增暖的明显影响。至于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则受更长时间尺度因子的作用,例如地球天文参数(地轴倾斜度、岁差、地球轨道偏心率等)、地壳变化(海陆变迁、地壳升降等等)都有重要作用,是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 气候图集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气候变化气候演变使其他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差别很大,形成原因也不同。如古气候研究,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现今的热带地区曾出现过极地寒冷气候,反之,现今的极地过去也曾有过热带暖热气候。整个地球几乎都经历过冰期与间冰期或洪积期与间洪积期交替的巨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内的气候要素的统称。时间尺度从年际至几十亿年不等。1万年以上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称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近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称现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亦称“气候变迁”。泛指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气侯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108—109年至10*年(年际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三个阶段的气侯变化。距今愈远,其变化幅度愈大。地质年代里,现今的热带气候地区曾出现过极地的寒冷气候,而现今的极地过去也曾有过热带暖热气候。全球几乎都经历过多次寒冷的冰期与暖热的间冰期相互交替的巨大变化。最近一次大冰期约在15000年至6000年前才终止。当前被认为正处在间冰期气候。气候变化的原因尚无定论。如20000余年至100000年的变化周期有可能是地球绕日公转运动、轨道偏心率、黄赤道交角与岁差的变化所致;或由于造山运动、火山活动等地球自身的变化原因。历史时期与近代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小于地质时期,认为存在2年、11年、35年等周期变化,并解释为由于太阳活动变化、火山爆发、海冰等原因引起。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也有影响,例如,烧山垦荒、城市与工业区的扩大、矿物燃料大量消耗等。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下垫面物理性质,还释放热能与二氧化碳等气体,改变了大气成分,影响了辐射状况。因此,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及农业生产的紧密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 ☚ 气温 气候要素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 (距平) 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 ❶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❷燃烧化石燃料 (如煤炭、石油等) 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 ❸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 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65万年来最高。 ❺20世纪90年代可算是历史上最热的10年,而1998年是其中最炎热的一年。 ❻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摄氏1.3℃是无可避免的。限制升幅在2℃以内,是防止气候变化带来更严重灾难的唯一方法。 ❼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再不被控制,气候变化的速度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 ❽气候反馈机制极可能带来急剧而不能补救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到了什么程度会导致 “世界末日”。 气候变化的影响。 ❶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他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冻迟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 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❷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 (如疟疾和登革热) 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 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洪涝和山体滑坡是最直接的威胁。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❸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等的综合性问题。 ☚ 温室效应 地球增温潜势 ☛ 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
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察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means a change of climate which is attribu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human activity that alter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lobal atmosphere and which is in addition to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observed over comparable time periods./~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所造成。Climate chage is primarily caus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past emission over many years and their current high per capita emission./中国是受~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问题。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top priority t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中国应对~国家方案》 China’s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rogram/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减少~的成因和负面影响lessen the causes and advers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观测事实observed climate change/~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human and natural drivers of climate 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