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模糊经济学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使研究对象精确化的科学。 模糊泛指不清晰不分明的事物。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不清晰不分明的经济现象,现代化的经济生活又需要较为精确的管理。模糊经济研究就是努力使不清晰不分明的经济现象清晰化,易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较为准确的计算代替概略的估计,便于驾驭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模糊经济学(Fuzzy Economics)以经济活动中界限不分明或模糊的问题为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经济问题的活动规律及分析的理论方法。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adeh)教授发表了 《模糊集合》 (《Fuzzy Sets》)后,在数学的百花园中,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数学也称弗晰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客观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确定性和模糊性。对客观事物的确定性加以数学描述,这是经典数学的任务; 把客观事物的模糊性进行定量的数学表述,便是模糊数学的宗旨。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与一切客观事物一样,也具有确定性和模糊性两个方面。比如,关于经济规律作用程度的问题,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快或慢的问题,经济郊益高或低的问题,社会生产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模糊经济概念。当模糊数学进入模糊现象的禁区,使数学具有人脑识别和判决模糊现象的本领的时候,用模糊数学方法来研究模糊经济方面的问题,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我国有的经济学者认为,模糊经济学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传统数学在研究经济过程时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把被传统数学研究方法丢掉了的,所谓中间过渡状态的许多信息收集起来,揭示在这些信息领域中人们至今尚未发现的经济运动规律。 目前,模糊经济学正处在产生和萌发之中,用来进行研究的模糊数学方法,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应用于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模糊综合评判问题,它是用模糊关系、模糊规划等等来建立的模糊模型。例如,把模糊数学引入农业经济研究之后,采用模糊线性加权变换模型,就可以从某些方面较准确地反映农业生产量变的客观规律。选择使农业生产能增产增收的最佳方案,也能将有关农业经济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去。总而言之,模糊数学方法的功能,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之上的。而所谓模糊集合的定义,则是普通集合概念的推广。 定义: 设给定论或U,U={Y}上的模糊集 , 由从属函数(Memer-bership Function也有译为隶属函数或资格函数)μ (y)来表示, 其中μ (y)在实轴的闭区间(0, 1)中取值,μ (y) 的大小反映y对于模糊集 的隶属度(Membership Grade)。由此可知,模糊集中的元素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属于”某一集合,则特征函数值既不能为1,也不能为0,而是在小于1与大于0之间取值,即可在(0,1)上取连续的无穷值。因此,通过模糊集的理论方法,就可以把许多模糊经济对象进一步数量化、精确化,从而使其转化为量的关系来处理。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模糊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在我国还仅仅是开始。模糊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一样,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发展和完善。同时,它也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化管理方法的推行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