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名。周秦时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部落支系繁多,有青氐、白氐、蚺氐和巴氐、白马氐、阴平氐等。常与羌并称混用。东汉建安十九年 (214年),曹操攻武都,迁部分氐人至陕西汉中。次年破张鲁,又徙汉中氐人至略阳 (今甘肃天水)。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 “仇池”、“前秦”、“后凉”政权。魏晋以后氐人在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中,转习农耕,最终融于汉族。
氐人diren
古代部族。西汉前主要分布在今甘肃东南陕甘川交界处。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徙武都5万氐人居扶风(治今兴平)、天水二郡。刘备占领汉中,曹操又命将武都郡侨置于小槐里(治今武功)。魏晋时期,今咸阳市区、兴平、武功、礼泉、乾县等地居住的氐人最多。西晋扶风王司马骏把咸阳附近的氐族划归自己直接统辖的编户,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使齐万年为首的关中氐人举行起义。先后转战于今泾阳、乾县、武功等县境内及汧陇之间。东晋永和七年(351),氐人首领苻健占领长安,建大秦(史称前秦)政权。其侄子苻坚在位期间,统一了除东晋以外的中原大部分疆土。同时,积极促进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最大的一次氐人迁徙是在前秦建元十六年(380)七八月,苻坚将三原、九嵕(在今礼泉)等地15万氐人分别迁出关中。建元二十年(384),居于咸阳境内的氐人,随着前秦政权的覆灭,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