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桓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❷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❸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
❹又云: “乌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
❺《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
❻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桓温,征西大将军。

桓huán

謚號。闢土服遠曰桓。邊讓《章華臺賦》:“美呂尚之佐周,善管仲這輔桓。”桓,齊桓公,春秋齊國君,姜姓,名小白。

《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三家《诗》同。类祃是二种祭祀的名称。祭天曰类,祭造为军法者即军神曰祃。这种祭祀,在出兵打仗或大规模田猎时均要举行。据《左传》记载,此诗是周初《大武》舞曲中的一章。有人以为是《大武》的第四章,一般认为是第六章。孔颖达《毛诗正义》云:“(武王)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也有人以为是武王祀明堂之诗。全诗一章,九句。歌颂武王克商后,各国安定,年谷常丰,天下太平,并以为这是天命归周所致。全篇谀词,是典型的颂赞体。

☚ 酌   赉 ☛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
 皇以间之!

 
 【注释】 ①绥:安定。万邦:指密、崇、奄等属国。娄:同“屡”,《左传·宣公十二年》引作“屡”。 ②匪解:不懈怠。匪,非。解,通“懈”。 ③桓桓:威武的样子。士:疑为“土”之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士与土形近,古多互讹。……保土,犹言‘保邦’也。作士者,盖以形近而讹。” ④于:于是。以:用。克:能。厥:其;他的。⑤於(wu 乌):叹美词。昭:明。于:犹“乎”。皇:君王。间:代。之:指商。
 
 【译文】 诛暴平定了万邦,连年丰收多吉祥。天命在周真久长。威风凛凛的武王,保有辽阔的封疆。于是用武于四方,齐家治国人人喜洋洋。啊!万丈光芒天空照,君临天下代殷商!
 
 【集评】 宋·朱熹:“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而武王克商,则除害以安天下,故屡获丰年之祥。传所谓周饥克殷而年丰是也。然天命之于周,久而不厌也。故此桓桓之武王,保有其士而用之于四方,以定其家,其德上昭于天也。间字之义未详。《传》曰:间,代也,言君天下以代商也。此亦颂武王之功。”又,“《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六章,则今之篇次,盖已失其旧矣。又篇内已有武王之谥,则其谓武王时作者亦误矣。《序》以为‘讲武类祃’之诗,岂后世取其义而用之于其事也与?”(《诗集传》卷十九)
 清·方玉润:“祀武王于明堂也。”(《诗经原始》卷十七)
 今·程俊英:“这是歌颂武王克商以后,各国安定,年谷常丰,天下太平。 它是《大武》的第六章。” (《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这首诗是歌颂周武王克商后各国安定,年谷常丰的太平景象。虽不免有庙堂文学夸饰过分之嫌,但由于对武王业绩的陈述还较为真实,内容具体、集中,结构紧密,语言流畅,因此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篇文之《桓》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绥万邦,娄丰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①绥:安定。②娄:通“屡”。③解:通“懈”。④桓桓:威武貌。⑤士:指将士。⑥以:用。⑦家:即“国”。⑧昭:明。⑨皇:天。间:代。
 【鉴赏】这是武王克殷后呈现太平景象之诗。
 此诗为《大武舞》的第六章。《大武舞》第六成表演的是“以崇天子”,舞容为复缀(退回原位)。此像崇敬天子之态。
 全诗一章九句。首二句写武王克殷后的太平景象。“绥万邦”是说安定了天下;“娄丰年”是说连连获得丰收。仅一个“绥”、一个“娄”字,便将武王功德描绘了出来。为何能出现这种太平景象呢?诗接着便作了申补。“天命匪解”一句至关重要。正因为天命之于周,久而不厌,所以武王能保有将士,用于征讨四方,于是才奠定了周家的王业。末二句再以赞语总收。“昭”以状德,“皇”以代天。意思是说,武王之德昭著于天,故天以武王代纣。此诗先言太平景象,次言天命武王奠定王业,末言天以武王代殷之因,诗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寥寥几笔,道尽了武王的圣德及武功。
 《诗序》说:“讲武类禡也。桓,武志也。”诗中既无“讲武”之事,也无“类禡”(祭神)之意,此属纯乎杜撰;“桓”为“武志”,也与诗旨难协,此属泛混之论。朱熹《诗集传》说:“谓武王时作者,亦误矣。”朱氏将此诗定为武王死后而作,实非。

《桓》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桓》

 绥万邦,平定了天下,


娄丰年。年年大丰收。


天命匪解。老天降福给周家。


桓桓武王,威风凛凛的武王,


保有厥士,拥有英勇的兵和将,


于以四方,用他们去抚四方,


克定厥家。家家安定、人人喜洋洋。


於昭于天,啊! 光辉天空照,


皇以间之。天使他代殷行天道。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娄:同“屡” ②匪:非 解:同“懈”,松懈。③桓桓:威武的样子。④间:代替。



[赏析] 《桓》,是《大武》舞的 一章,用以祭祀武王,其内容是歌颂周武王克殷受命据有天下。


诗很短,写作简单,但比较具体。第一句写武王克殷而安宁万邦,这是陈述史实。“绥万邦”,不言而明,是用战争取得的。古人云: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老子·俭武》)。但武王“绥万邦”的结果,并不是“因之以饥馑”,而是“娄丰年”! 这似乎非人力所能,所以诗人得出了“天命匪解”的结论。正由于武王有上天佑护,所以他能克殷取天下。接下来几句即述说武王的功绩:他善于用人,并成功地向西方扩展,从而奠定了国家,拥有了天下。最末两句是赞语,颂赞武王功德无限,其光彩明著于天,于是上天命令武王代殷治理天下。这样的颂赞将周朝代殷而立归于上天之命,恭维得有些过分;但因为前面真实而辉煌的事迹的陈述,又比较真挚,具有 一定的感染力。


这首诗创作于西周初期,又属庙堂文学,但写得不空泛,内容比较实在、集中,这是可贵的。诗的结构紧密,“天命匪解”作为诗之枢纽,将上下诗句联结起来。其语言也很流畅。


但它的“庙堂”味儿还是很浓厚。全诗多为颂赞之语。即便是陈述史实,也兼涉颂赞。比如第一句的“万”字,第二句的“娄”字,皆有明显的夸饰意味。诗中还用“桓桓”、“昭”等形容词,也添加了歌颂成分。

《诗经》-《桓》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恒》是周代大奴隶主贵族歌颂武王功业乐歌中的一首。据清代邹肇敏、方玉润分析,这是在明堂大庙祭祀武王的乐歌。
 这首诗共九句,从丰年颂及武王功业,从功业颂及武王美德。起始三句:“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写武王灭商之后四方安定,连年喜获丰收,一幅太平盛世的画图。“绥”表示安定、安抚之意。《毛传》中指出:“绥,安也。”“邦”指周代诸侯的封地。“万邦”泛指天下、国家。据《史记·周本纪》与《左传》等史书记载。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在“迁殷顽民”的同时,把王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划区治理,“以藩屏周”。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承担服从王命,定期朝贡,提供军赋,护卫周室的义务。在西周分封初期这一制度是有效的,王室强大,四方归心。但到东周末期,天子腐败无能,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争霸,周王朝就名存实亡了。这里歌颂的是西周分封初期的盛况。“绥万邦”一句气势雄健开阔,充满自豪之情。紧接“屡丰年”一句突出了天下太平的决定性因素。此时西周已进入稳定的农业经济时代,在《丰年》《载芟》中已有较具体的反映。屡获农业大丰收,百谷丰登才能六畜兴旺。这一句把人们的喜悦心情和盘托出。这些成就是武王灭商之后取得的。古代人们不把它看做是社会的政治斗争规律,而认为是冥冥上天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表现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带有宗教色彩的认识。因而说:“天命匪解”。指武王顺应天意灭掉商朝一直勤勉而不肯松懈。这也表现了开国君主励精图治、肯于进取的精神面貌。
 中间四句转入对武王的歌颂,歌颂武王的主要功业是占有天下,治国安邦。“桓桓武王”突出了武王的威武形象。《尔雅·释训》说:“桓桓,威也。”《广雅·释训》中解道:“桓桓,武也。”《鲁颂·泮水》也有“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的句子。“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三句写了三方面内容,“厥”当其讲,指武王,“士”乃土字错讹,《毛诗传笺通释》说:“……按,士与土形近,古多互讹。《吕刑》,有邦有土,《史记》作士,《毛传》“士,事也。”《郑笺》:“我桓桓有威武之武王,则能安天下之事”。于省吾在《诗义解结》中说:“二句在意义上应作一句来解释。言保有厥士于我四方,故下句以‘克定厥家’为言,其意以为赖有多士的协助。”今从土说,与“绥万邦”前后一致。“保有厥士”即保有那领土国邦。”古代重视疆土,有土乃有民。广占国土,成泱泱大国,早在西周,就能发现中华大一统的观念。“于以四方”对外拥有天下四方,从中可以感到分封初期,中央强大,号令一统的政局。“克定厥家”。“克”当“能”讲,“定”指安定。“家”指家业。《正义》中说:“家者,承世之辞。”对内能承袭家业,保其家室安康。从中看出君主“家天下”的思想。中国家族与国体关系之密不可分,可略见一斑。这几句虽能概括武王功绩,但语言空洞、枯燥,缺乏文学色彩。最后二句是颂词赞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为“啊! 武王功德,昭著于天,德可参天,十分美善!”“间之”即“参天”之意。对武王称颂之极,功昭明,可与天相配。
 这首诗没有什么意境,也很少修辞,只有简单的韵律、节奏,比较舒缓,适于歌舞,这正是“颂诗”的一个特点,读了兴味索然。

〔原文〕
绥万邦。
娄丰年。
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
皇以闲之!
(邦、王、方,阳部。馀无韵。)
〔译文〕
安抚天下万国,连连总是丰年,天命佑周不懈怠。英武威勇的武王,拥有他的武士们,于是用兵在四方,能够使他的国家安定。啊,昭明达到上天,天命他作君王代天统治。
〔评介〕
《桓》一章,九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郑《笺》曰:“类也,祃也,皆师祭也。”三家诗无异说。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谓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 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殷。”他还解释诗名为“桓”说:“桓者,威武之志,言讲武之时军师皆武,故取 ‘桓’ 字名篇也。此经虽有 ‘桓’ 字,止言王身之武,名篇曰 《桓》,则谓军众尽武。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是有威武之义。‘桓’字虽出于经,而与经小异。”其说可供参考。朱熹《诗集传》谓“此亦颂武王之功”,并云“《序》以为讲武类祃之诗,岂后世取其义而用之于其事也与”?方玉润《诗经原始》引邹肇敏“祀武王于明堂”之说而从之,谓“皇以闲天”为“盖‘间天’即参天之意,德可参天,故祭用配天,与文王并配上帝于明堂也”。王国维《观林堂集·周 〈大武〉 乐章考》认为此亦颂武王之功的《大武》舞乐之一。综观诸说,本其诗意,这是颂赞武王立国吉昌的乐歌。
此乐歌颂美武王克商立国祥盛“绥万邦,娄丰年”,并说这是周朝得到了天命不懈的赐佑所致。武王以武功克商,继而平定天下建周,诗颂美他的昭明达于上天,天命他为君王代天施行统治。这反映了周人的天命思想,即武王受命于天而推翻殷商,这是周人为自己取得天下而设立的理论依据。其实武王伐殷,正是顺应了时世民心,商纣暴政,尽失民心,故武王如摧枯拉朽般推翻了也自称是天之嫡子的商纣。一般来说,战争总要带来很大破坏,“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然而诗中却说武王克殷之后屡有丰年。又《左传·僖公十九年》也有“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之语。如果这些可靠的话,恰恰证明了武王克殷推翻暴政,得到了人民拥护,很快就恢复了农业生产,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绥万邦,娄丰年”是颇有深义的颂赞之语呢!

☚ 酌   赉 ☛

桓huán

大。《商颂·长发》二章: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毛《传》: “桓,大。拨,治。”郑《笺》:“玄王广大其政治,始尧封之商为小国,舜之末年乃益其土地为大国,皆能达其教令。”一说:桓,武。朱熹《集传》:“桓,武。拨,治。达,通也。受小国大国无所不达。言其无所不宜也。”

☚ 埘   桓桓 ☛

读音h·uan(ˊ),为u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胡官切,平,桓韵。
❶华表,即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柱子。
❷[桓桓]威武貌。
❸姓。

上一条: 下一条:
ㄏㄨㄢˊhuán4580忧。古方言。汉扬雄《方言》第一:「~,忧也。」

桓huán

姓。
【注意】跟“恒(héng)、垣(yuán)”均不同。

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柱子。
○盘~((一)俳徊;逗留。(二)曲折;盘曲。(三)回环旋绕)。

桓huán

姓。

(1次) 指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后管仲死,齐桓公亦怠于政,佞臣用事,霸业遂衰。不逢汤武与~缪兮《章·日》

桓huán

指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弟,卫姬之子,亦曰公子小白,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国力富强,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后管仲死,齐桓公亦怠于政事,佞臣用事,霸业遂衰;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死后葬于齐城南二十里之女水西,在临淄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惜往日》:“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❶宫室之象。《周禮·春官·大宗伯》:“公執桓圭。”鄭玄注:“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❷四植謂之桓。《禮記·檀弓下》: “三家親桓楹。”鄭玄注:“四植謂之桓。”
❸當爲“宣”,聲之誤也。《禮記·檀弓下》: “諸侯伐秦,曹桓公卒於會。” 鄭玄注: “魯成公十三年曹伯盧卒於師是也。盧謚宣,言桓,聲之誤也。桓依注音宣。”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門户部 > 部件 > 桓
桓  huán

特指城門扇内面兩邊固定門閂的直木。《墨子·備城門》:“門關再重……時令人行貌封,及視關入桓淺深。”孫詒讓閒詁:“桓,蓋門兩扉旁之直木。凡持門之木,横直相交而關,又横貫兩桓以爲固。故視其‘入桓淺深’,恐其入淺則不固也。畢(沅)云‘桓,表也’,非。”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灌木 > 無患子 > 桓
桓  huán

木名。“無患子”之别稱。始載於秦漢典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五十里,曰族箇之山,其上多松柏機桓。”畢沅校:“桓,舊作柏,今據《廣韵》改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無患子》:“藏器曰:無患子,高山大樹也,子黑如漆珠。’《博物志》云:‘桓葉似櫸柳葉,核堅正黑如㙠,可作香纓及浣垢。’……桓,患字音訛也。”

桓huán

〖名词〗
一、指桓叔。春秋时晋国君主,是晋献公的曾祖(2)。《宫之奇谏假道》:虞能亲于桓、庄乎?——虞国能比桓叔、庄伯还亲吗? 《宫之奇谏假道》:桓、庄之族何罪?——桓叔、庄伯这两代家族有什么罪过?
二、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2)。《展喜犒师》:其率桓之功。——他会继承齐桓公的功业。《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故桓、文扶微兴坏。——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弱小的国家,振兴破败了的国家。
三、指春秋时晋国上卿栾武子的儿子桓子(2)。《叔向贺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到了怀子,改变父亲桓子的行为,而学习祖父栾武子的好德行。《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怀子]却因遭遇父亲桓子的罪恶连累,逃亡到楚国。
四、指鲁桓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715年—前711年在位(7)。《春王正月》:曷为反之桓? ——为什么要把国家权利归还给鲁桓公?《春王正月》:桓幼而贵。——鲁桓公年幼却高贵。《春王正月》:桓何以贵? ——鲁桓公凭借什么高贵?
五、指东汉末年的桓帝刘志(132—167),公元146年—公元167年在位(1)。《诸葛亮前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未尝不对汉桓帝、汉灵帝叹息痛心。

*huan

BBB8
❶古指邮亭旁边用为表识的柱子,也叫“桓表”、“华表”。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❷〈文〉大(见《诗经》)。
❸〈文〉盘桓(见《正字通》)。
❹姓。

标志物

标志物

标识 风标 风飙
印记,标识:铭章
戴在胸、臂、颈上的标志物:徽(徽章;国~;团~;校~;队~;帽~)章(证~;会~;领~;肩~;臂~;胸~)
警察佩戴在警服上的有编号的徽章:警号
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做的标志物:牌子
店家、医家与艺人等挂在门前标明名号与经营内容等的牌子:招儿 招牌题牌
店铺行业的标志物:望子
商店招揽顾客的幌子等物:招子
旧时酒家如旗样的标识:幌(幌子;酒幌) 望(望子;酒望;青望;风望;布望;旗望;酒望子;酒~高挑) 帘(风帘;酒帘) 幖 绿斾酒标 酒斾 酒幔 酒旗 酒识 酒帜 玉斾 玉旆 青旗 青帜 风旗 风斾 招旗 风旗 酒旆子
贴在商品上,标明商品名称、性质等的薄片:标贴
区别等级的标志:徽物
分界的标志:界标
用做分界标志的石碑或石块:界石
在交界地方树立的牌子,用做分界的标志:界牌
在交界地方树立的桩子,用做分界的标志:界桩
在交界的地方树立的碑,用做分界的标志:界碑
古代于郭外所树的表帜:陈表
作为标识的柱:
高柱:标柱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作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华表 鹤表 双表 双标 桓表 桓楹
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碑碣 碑板 碑版
高峻挺拔的标志物:霞标

另见:标志

☚ 标志物   交通标志物 ☛

门框

门框

框 挺(门挺) 樘 门榜
门框上端的横木:楣(门楣) 栿 门眉 门檐
门楣的上方:门斗
门楣上边的部分:门额
门框上直立的枋木:门枋
门槛两端靠门竖立的短木:楔(门楔)
门扇内面两边固定门闩的直木:
门框下的横木:槛(门槛) 限(门限;户限) 柣 横 闶 阈(门阈) 阃(阃阈;门阃;迈~无力) 辚(户辚) 橉(户橉) 机 畿(门畿) 桯(门桯) 门坎 门桄 门梱
石门坎:石坎
用铁皮包裹的门坎:铁门限
门框(垂直地面的部分):门榜
高大的门框:闶闳
(门两侧的方框:门框)

☚ 门扇   窗子 ☛

大(~型;浩~;憨~;哆~) 巨(~大;~型) 冯 洪(~大) 渠 鸿(~文) 弘(~大;~裕;~图) 恢(~弘) 元(~龟) 介(~福) 丰 丘(~牛) 至 皇(~~) 湟京 甫(~田) 山(~响) 莽(~雨) 胡(~福) 郅 祁(~寒) 邱奕 弈 丕(~业) 老 夸 硕(~果) 讵 浑 粗 简 阜(~陵) 封(~羊;~豖;~狐) 俊 纯 峻肤 贲(~鼓) 坟(~仓;~烛) 垺 殷 桓 魁 僤(~怒) 訏(~谋) 重(~金;~价;~赏) 剧(~寇;~盗) 厦(~屋) 闳 宏穷 穹(~石) 都 庞 菿 斗(~胆) 嚭 懋 颙 马(~蜂;~蓼)
大的:倬 大者 鹏鲸
扩大,大:
高,大:
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大 大如斗
所观者大:观海
如此之大:许多
这样大或那么大:偌大
这般大:许大
大而多:洪茂
大而茂盛:硕茂
大而有力:粗壮
大而美:鸿姱
大而久长:隆长
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而无当 廓而无当
大的样子:闳闳

另见:程度 水平 形象 ︱小

☚ 大   大小 ☛

表柱

表柱


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左右两边的柱: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作装饰的石柱:华表
古代神庙、坟墓前两旁的石雕巨柱:
僧徒坟地上立的长柱:长表
旌表门第立柱柱端的龙形部分:露柱
(寺、墓、桥、城门等处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表柱)

☚ 交通标志物   牌匾 ☛

桓huán

胡官切,平桓。
❶华表,指以横木交于柱头指路的标志。《汉书·尹赏传》:“瘗寺门~东。”
❷大。《诗·商颂·长发》:“玄王~拨。”
❸见“盘桓”。

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郑樵《通志·谥略》把“桓”列为上谥。历朝谥“桓”的君主有周桓王、秦桓公、齐桓公等。

☚ 烈   威 ☛

桓huán

《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无患子(3)。药名。无患子的别名,参见“无患子”条。

桓huán

❶ (木名) a tree with leaves like a willow and white bark
❷ (水名) the Huan River
❸ (山名) Mount Huan
❹ (姓氏) a surname: ~ 荣 Huan Rong

桓huán

10画 木部 姓。

桓()


居延新簡EPT53.219,西漢
……□安高里桓安。

漢印文字徵
桓光。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時依郡烏桓,狂狡畔戾。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陰,東漢
東郡武陽桓仲毅二百。

穆纂墓誌,北魏
又南荆州刺史桓叔,興蠻夷狂勃。

張休光墓誌,唐
烏桓末裔,檀石餘祅,挻氛地,作援天騎。
《説文》: “桓,亭郵表也。从木亘聲。”
本義是表柱,古代立在驛站、官署等建築物旁作標誌的木柱,後稱華表。也泛指寺、墓、橋梁等用作標記或其他用途的柱子。實物文字中多作姓氏。
先秦實物文字中多借“、𧻚”爲“桓”。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簡6: “完(管)寺(夷)𫊟(吾)(拘)弃縛, (釋)杙(械)(柙)而爲者(諸)侯相, 堣(遇)齊(桓)也。 ”金文中的“𧻚”亦多讀作“桓”。

☚ 杝   橦 ☛
000018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