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暑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暑病

病名。
❶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❷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详各条。

暑病

病名。出自《注解伤寒论》。泛指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热性病。

暑病shǔ bì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香薷(1)。病证名。
❶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2:“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❷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症。《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茝、暑瘵、疰夏、伏暑等病名。

暑病shǔbìng

病症名。出《注解伤寒论》卷二。泛指夏天感受暑热邪气所发生的多种热性病。可因邪伏于内, 至夏而发者; 亦可因暑夏新感而发者。一般多指暑温、中暑等病症。常见暑病有中暑、伤暑、伏暑、中暍、阳暑、阴暑、暑风、暑厥、暑痫、疰夏等。详各条。

暑病

暑病

暑病一般指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热性病。亦包括暑季受凉的寒性疾患。暑病的名称出自《伤寒例》。《内经》称“病暑”、“伤暑”、“热中”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中暑论》:“阳暑、中暍,其实一也,但轻重不同。”
病因病机
暑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素问·热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丹溪心法·中暑》称:“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景岳全书·暑证》:“因暑而受寒者为阴暑,因暑而受热者为阳暑。”《医学法律·湿热暑三气门》:“体肥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温热暑疫全书·暑病方论》称:“人受暑热之毒,棲伏三焦肠胃之间,久久而发者为伏暑。”沈金鳌对阴暑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叙述,《杂病源流犀烛·暑证源流》说:“凉亭水阁,大树浓荫之下,过受凉快,为寒所侵。”“暑月房劳,兼膏粱水果并进,至周身阳气不伸。”《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夏伤于暑者,……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成暑病。”暑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暑热外侵:炎夏季节,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中于暑热邪气。
贪凉饮冷:炎夏季节,避暑于凉台水阁,吹风纳凉过甚,或嗜食瓜果饮冷无度,为寒所侵,暑热之邪遏于肌表。或避热受凉而致阴寒内盛。
房欲过度:暑天纵情房欲,肾气虚亏,致周身阳气不伸,暑热邪气乘虚而入。
体肥多湿:体肥多湿之人,由炎热气温蒸动内湿,湿热交蒸,易致暑热之邪侵于肌体。
气阴不足:素体气阴不足,每于炎热环境中,易感暑气而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分类
历代医著根据感邪程度的轻重,有昌暑、伤暑、中暑等。或按阴阳辨证而分,称阴暑(即阴证)、静暑等;称阳暑(即阳证)、动暑、中暍、中热等。
辨证施治
一般可先分为阴暑与阳暑。阳暑以壮热,心烦,大汗或无汗,口渴喜饮,苔黄干燥,脉浮或洪等为特点。阴暑以头痛恶寒,胸闷,肢节疼痛,苔薄白腻,脉浮紧为特点。如暑邪挟湿,则以身热心烦,胸脘痞闷,舌苔黄腻为主证。若猝中暑热之邪,出现突然昏闷,甚或昏迷抽搐等症状者,则为中暑。此外,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阴虚元气不足,不适应炎热气候,每于夏令发病,证见身热食少,头痛脚弱,脉浮等,称为“疰夏病”。其特点是入秋以后,症状可自然消失。
治疗,张仲景首创了清热生津的治法,可谓是治暑的先导。《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暑治以辛凉涤暑为主,阴暑则宜辛温解表。《丹溪心法》以疰夏为阴虚元气不足,治宜健脾清热。对病人挟湿而病暑,或因暑病耗气伤精者,《脾胃论》、《温热经纬》各立有清暑益气汤,其作用各有不同。历代医家不断积累了治暑的经验,王节斋认为:“治暑以清心利小便最好。”张凤逵提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目前认为中暑者以清热祛暑为主;暑湿以清暑渗湿为主;暑秽则以芳香化浊,燥湿清暑。
(1) 阳暑: 见《景岳全书》。《金匮要略》称:“中暍”或“中热”。《温热暑疫全书》称“动暑”。症见壮热,心烦,大汗或无汗,或蒸蒸汗出,面垢喘咳,口渴喜饮,苔黄干燥,脉浮或洪等。是由于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暑热之邪侵于肌表而病。《景岳全书·暑证》说:“阳暑证,惟辛苦劳役之人多有之,由于触冒暑热,有热不容已也。”用清凉涤暑法(《时病论》方)加石膏、人参。药用石膏、滑石、通草、西瓜翠衣、甘草清暑热;连翘、茯苓清心渗湿;人参、扁豆益气生津。兼呕逆者加竹茹、黄连;便泻者加葛根、荷叶。如心火大盛,热邪伤气,肺金亏损,症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浮虚者,治宜清火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之类主之。若眩晕少气,虽烦渴而不甚者,用生脉散。气不甚虚,但有火证者,则用白虎汤或益元散。火盛者用玉泉散。
(2)阴暑:见《景岳全书》。《温热暑疫全书》称“静暑”。症见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心烦胸闷,肢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等。是因暑热炎蒸,挟寒邪而病。《景岳全书·暑证》说: “阴暑证,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总由恣情任性,不慎风寒所致也。”“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阳暑不多见,而阴暑居其八、九。”《医门法律·湿热暑三气门》云:“因避天日之暑热,而反受阴湿风露、瓜果、生冷所伤。”用辛温解表法(《时病论》方)去防风,加香薷、藿香。药用豆豉、桔梗去在表之寒邪;香薷、藿香祛暑化湿;杏仁、陈皮开其上中气分之邪。或香薷饮祛暑解表。有呕逆者加茯苓、半夏;兼便泻者加厚朴、木香。阴暑见脉微细,体弱气虚不宜发汗者,宜补其中气。可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使元气渐充,寒邪自散。如因炎暑季节,纵情房欲,嗜食膏粱水果无度,致周身阳气不得伸越。症见无汗恶寒,四肢厥逆拘急,面垢如尘,或霍乱吐泻,脉沉细或弦紧者。用冷香饮子方随证加减,祛暑月之阴寒。凡暑天冷水浸澡,浴后伤风,或坐卧湿地而病者,可用大顺散主之。祛在里之寒邪。
预防
除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外,勿在烈日下曝晒或劳累过度;避免贪凉伤风,嗜食膏粱厚味;勿饮冷无度、纵情房欲等。历来清暑药物如六一散、甘和茶、人丹、荷花、菊花、鲜藿香、青蒿等可服用预防。暑天冒热后,自觉头目不清,甚至眩晕,泛泛欲吐,胸闷不舒等证者,也可作早期治疗。炎暑季节可常吃水果及饮喝清凉饮料如西瓜、鲜藕、绿豆汤、淡盐开水等有一定预防作用。

☚ 白㾦   疰夏 ☛

暑病shǔ bìng

summer-heat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