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有先天性与获得性之分。
先天性椎管狭窄椎管呈均匀一致性狭窄,当并发脊椎关节病,椎管进一步狭窄后,始出现症状。X线平片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小于正常。下列数值为最小值可供参考:颈段以颈4~6为最窄,为12mm,颈3及颈7为13mm,颈2为14mm,颈1为16mm;胸段为15mm;腰段、腰1~3为15mm,腰4~5为16mm。椎管前后径于颈椎小于12mm,于腰椎小于15mm,可认为有椎管狭窄。由于平片不能显示椎管内软组织的情况,故常需造影检查,表现为蛛网膜囊均匀一致性狭窄。并发脊椎关节病时,于椎间隙平面,可见造影剂柱前后缘有多发弧形压迹。为充分显示前后缘的改变,俯卧及仰卧位水平侧位片,并加大造影剂用量(如用6~12ml)对诊断有所帮助。气体脊髓造影在脊椎关节病时,可见相当于椎间隙及黄韧带平面,气柱受压凹陷,呈念珠状。完全梗阻时,梗阻面与椎间隙对应。
获得性椎管狭窄继发于椎间盘突出或慢性劳损所致的脊椎关节病。好发于下颈或下腰段,可引起脊神经根与脊髓压迫症状。严重狭窄可造成脑脊液梗阻。一般椎管前方变窄,常是由于髓核或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向椎管内突出;后方变窄,主要由于黄韧带退行性变、肥厚、钙化及椎板增生肥厚;由侧方变窄,则多因脊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骨赘增生和韧带肥厚。病变常累及多个脊段。获得性椎管狭窄平片表现有脊椎关节病改变。诊断依靠脊髓造影。通过对蛛网膜囊的形态,大小及前后壁的观察,可确定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椎管狭窄一般多为部分性梗阻,偶见完全性梗阻。腰段椎管狭窄,由于与尾神经密集于缩窄的蛛网膜囊内,腰穿时脑脊液流通不畅,易产生神经根性疼痛。透视下造影剂柱流动缓慢,易误为蛛网膜粘连。严重狭窄时,注入造影剂有阻力,易误为造影失败。脊椎关节病所致椎管狭窄,于正位上相当于椎间隙平面,造影剂柱变细,可呈竹节状。神经根因水肿而可增粗。侧位上,因椎间盘突出,造影剂柱于相应部位出现弧形压迹。后壁受肥厚黄韧带及肥大的小关节突压挤,于椎间隙平面可出现弧形压迹。病变累及范围广时,使后缘呈波浪状。于椎体平面,椎管前后径一般无明显改变。同创伤性椎间盘突出的鉴别在于后者常累及一个椎间隙,一般不伴有由黄韧带肥厚与小关节突肥大所致造影剂柱后缘的波浪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