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椎管内肿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 tumor

指起源于脊髓、神经根、脊膜或脊柱组织的原发性肿瘤,或由他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的继发性肿瘤。按其生长部位可分为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内肿瘤和髓外硬膜外肿瘤。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较颅内肿瘤少见,两者在成人中之比率约为1:7,儿童中约为1:10。椎管内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最多见,发病部位以胸段最多,颈段次之,腰骶段最少。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发病常缓慢。椎管内肿瘤的起源,包括来自脊髓、脊膜、脊神经及椎管壁组织的新生物,亦包括转移瘤。按生长部位可分为髓内、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三种。髓内肿瘤较少,约占椎管内肿瘤的15%,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 髓外硬膜内肿瘤较多见,约占70%,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最多,其次为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亦较少见,约占15%,多为肉瘤和转移瘤。X线检查,可摄脊柱平片、脊髓造影、脊髓动脉造影和计算体层扫描等,现分述如下。
脊柱平片: 椎管内肿瘤引起脊柱骨质改变者约占50~60%,故应首先采用,除正侧位外必要时还可摄斜位及体层摄影。正位上,常见椎弓根变形,表现为变扁、变小、内缘变直、凹陷呈括弧状或八字状。也可见一侧或两侧椎弓根向上或向下移位,骨质密度减低或破坏消失等。上述表现,多对称发生,也可只侵及单侧,可累及一个或相连几个椎体。正常椎弓根间距代表椎管的横径,随脊柱节段不同,呈一定规律性增减,因此如某椎体的椎弓根间距较邻近者骤然增宽,又有椎弓根的变形,常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重要依据。侧位上,受累椎体后缘凹陷及边缘硬化,是肿瘤膨胀生长压迫的结果,局部椎管前后径增宽,可累及多个椎体。斜位片可显示椎间孔的情况,一侧椎间孔扩大,是肿瘤呈哑铃形向外生长的特征表现,多见于颈段或上胸段,常为神经纤维瘤。恶性肿瘤,可使骨性附件破坏,形态不规则,范围取决于恶性肿瘤的大小。硬膜外的肿瘤和髓外硬膜内呈哑铃形生长的神经纤维瘤,都可以在椎旁显示软组织块影,呈球形、结节形或分叶形。少数椎管内肿瘤可发现病理钙化,如脊膜瘤可见小点状钙化斑。此外,先天性肿瘤常可合并脊椎裂等先天发育异常。
脊髓造影: 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和硬膜外肿瘤表现各不相同。
髓内肿瘤: 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或囊样扩张,脊髓局部增粗呈梭形,可侵及脊髓多个节段,偶可侵犯脊髓全长,脊髓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少数可呈结节状突起。脊髓造影可反映这些病理改变,造影剂充盈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显示出肿瘤段脊髓膨大,局部蛛网膜下腔变窄。部分性梗阻时,造影剂可通过梗阻段,肿瘤段脊髓表现为梭形充盈缺损,一般无脊髓移位。髓内肿瘤生长较大,亦可形成完全梗阻,造影剂显示蛛网膜下腔狭窄变尖,典型表现为钳状或大杯口状,粗大的脊髓仍位于中央,但狭窄的蛛网膜下腔可向外移位,即蛛网膜下腔外侧缘至椎弓根内侧缘之间距离小于1.5mm,或紧贴椎弓根内侧缘。应当指出,正位脊髓横径增宽,并非髓内肿瘤所特有,硬膜外占位病变从前后方向压迫,亦可使脊髓增宽,摄侧位片可作鉴别。此外,脊髓圆锥部的髓内肿瘤,当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时,造影剂仅显示出肿瘤的下缘,呈一大杯口状,很难与该区之髓外硬膜内肿瘤区别。
髓外硬膜内肿瘤,由于肿瘤位于蛛网膜下腔,造影剂可与肿瘤直接接触,构划出肿瘤轮廓,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内充盈缺损,称“杯口状压迹”,压迹的宽度因肿瘤大小而异,多偏于一侧,肿瘤附近脊髓受压变细,并向对侧移位(X片-212)。部分梗阻时,造影剂可以通过,直接显示肿瘤的全貌。完全梗阻时,肿瘤侧的蛛网膜下腔撑宽成三角形,其底为肿瘤边缘的杯口,肿瘤对侧蛛网膜下腔受移位脊髓压迫而变窄,梗阻端呈尖锥状。髓外硬膜内肿瘤亦须正侧位同时观察,以免误诊。
硬膜外肿瘤: 由于硬脊膜将肿瘤与蛛网膜下腔及脊髓隔开,故不能直接显示肿瘤的轮廓,但是肿瘤可压迫硬脊膜,间接推移蛛网膜下腔和脊髓。部分梗阻时,造影剂仍能通过,造影剂柱的一侧或两侧出现光滑规则的向内压迹,可延续几个脊段,即造影剂柱的外缘至椎弓根内侧缘之距离增宽,大于2mm。完全梗阻时,造影剂在病变处突然停止,梗阻端呈梳齿状、平截状、双峰状,少数可呈单峰状,病变附近的蛛网膜下腔受压向内侧移位,造影剂柱狭窄变尖,外缘平直,可延续几个脊段,系由肿瘤沿椎管长轴扁平生长所致,脊髓移位较轻或无移位。
此外,髓外肿瘤,有时可同时侵犯硬膜内、外两个部位,其表现除具有杯口状压迹与脊髓移位等硬膜内肿瘤的特点外,同时还伴有蛛网膜下腔靠近肿瘤处向内移位,如不注意可导致定位诊断不够全面。椎管内肿瘤并发蛛网膜粘连时,可改变其造影表现,使诊断发生困难。总之,脊髓造影是诊断椎管内肿瘤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得出明确的定位诊断,有时亦可获得定性诊断,如血管瘤,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表面有轮廓清楚条状纡曲的透亮阴影,或扭曲成堆。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对富于血管的肿瘤,如血管瘤、脊膜瘤等具有诊断价值,尤其可显示肿瘤的病理循环、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鉴别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很有帮助。计算体层扫描(CT) 能对椎管内肿瘤作出明确的诊断。因图像为脊椎及椎管内容物的横切面,比较容易区分病变部位在髓内或髓外,及进一步区分为硬膜内或硬膜外。并可观察椎管的形态和大小,有无骨质变化,借以推测病变性质。CT可结合脊髓造影检查,应用不同密度的造影剂,使诊断更为明确。

☚ 正常脊髓造影   椎管狭窄 ☛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又称脊髓肿瘤,包括起源于脊髓、脊膜、脊神经根和椎管壁的肿瘤,由颅内或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入椎管的肿瘤,以及由周围直接侵入椎管的肿瘤。血管畸形、硬脊膜外囊肿、炎性肉芽肿等虽非肿瘤,也可发生于此部位。
根据肿瘤于椎管横断面所占的位置,可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根据肿瘤发生于脊髓的不同平面,又可分为颈段肿瘤、胸段肿瘤等。并可结合纵横两方的部位命名,如颈段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等。
颅内的各种肿瘤,大部分也可发生于椎管内,但发生率迥然不同。如成人神经纤维瘤为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70%,而颅内仅占8%左右;胶质细胞瘤于颅内占50%左右,而椎管内则占10%。椎管内肿瘤中,髓内者主要为胶质细胞瘤; 髓外硬脊膜内者主要为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硬脊膜外肿瘤的类别则较多,如脊膜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骨瘤、软骨瘤、肉瘤、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等,其中以转移瘤和其他恶性肿瘤较多见。小儿椎管内肿瘤的特点为:
❶总发生率远较成人低。
❷先天性肿瘤(畸胎瘤、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等)和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等)较多见。成人最多见的神经纤维瘤较少发生于小儿。
以髓外硬脊膜内的神经纤维瘤为例,可看出病程发展多具有以下的规律性:
❶刺激期: 体积尚小的肿瘤刺激脊神经根,主要引起受累神经根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多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根痛,少数为感觉异常。因涉及范围很小,通常不易察觉根式运动障碍。如脊神经感觉根因肿瘤长大而被破坏,受累范围感觉即消失。腹侧的肿瘤多引起运动障碍。
❷脊髓部分受压期: 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涉及的范围、程度和症状出现的时序和肿瘤与脊髓内部结构,神经束排列、走向等密切相关。
❸脊髓功能横断期:由于肿瘤增大,脊髓受压更重,受压部位以下引起脊髓横断似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瘫痪、截瘫或马尾损害等症象。由于每例病理性质、平面高低、病变与脊髓间的关系等因素不同,不仅髓内肿瘤与硬脊膜外肿瘤之间,且与髓外硬脊膜内肿瘤之间的病程经过和症状也常有不同。
多数椎管内肿瘤通过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或髓管内造影检查可确诊。但于不能正确陈诉病史或对检查不合作的小儿则诊断有困难。因此,如遇小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肢体疼痛、持物或行走异常,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或肢体瘫痪等症状,即应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再按情进行脊柱X线摄片,Queckenstedt试验及脑脊液化验。并选用脊髓腔造影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或与其他疾病作鉴别。
除转移瘤外,椎管内肿瘤均应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良性肿瘤可完全切除。如诊断及时,于神经组织尚未受严重损害前手术,一般预后甚佳。不能全部切除的恶性肿瘤及不宜手术的转移瘤,可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 第三脑室后部肿瘤   颅骨骨髓炎 ☛
000126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