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椎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椎牛借指慰劳下属。清王士禛《抵彝陵州》诗之一: “至喜亭边泊,椎牛也自豪。” 椎牛 椎牛湘西苗族重要俗信祭典之一。苗语方言称 “弄业”。又叫 “吃牯脏”。最早是祭祀盘瓠、辛女,后演变成以祭祀盘瓠辛女为中心的综合性宗教祭祀活动,一般因病重或中年无子等,许下椎牛大愿。如病愈转危为安或求子得子等,即举行椎牛大典。先购有四旋及耳、目、口鼻、角、蹄等端正完备的水牛一头,待秋收完毕,即择定吉日椎牛祭鬼。祭期前半个月,请族中兄弟分头至亲戚处报信,最紧要的亲戚为主人的母舅和妻舅,谓之“抬腿” 亲戚。届时,“抬腿” 亲戚约族中兄弟同去,少则十余人,多则六七十人,并请吹鼓手吹唢呐、打锣、敲鼓,列队而行,至主家参加椎牛。主家除备水牛1头外,还须购黄牛1头、猪2只,以及香纸、鞭炮、甜酒、酸鱼之类。亲戚族人则须送礼。祭期古为5日,至民国年间改为3日。第一日为 “上客”。该日一早,抬腿亲戚便整队而来,接近主人家时,放鞭炮作乐,主人出外迎接。至傍晚,所请客人基本到齐,吃过晚饭后,男女客人开始唱歌和击鼓跳舞。同时巫师举行法事,念咒、打卦、献酒,反复几次,直至深夜方才结束。次日为 “椎牛”。一早,巫师即吩咐帮忙人至村寨外择一场地 (一般为田坪),竖立一根五花柱,将水牛套扣在柱上。然后主人换上节日盛装,用酒肉祭鬼,烧香纸,向牛行三跪九叩礼。同时巫师念咒,叙说椎牛祭鬼的根源。巫师念咒完毕,舅父手执梭镖作追牛欲刺状。然后授梭镖于青年子弟,进行刺牛。同时锣鼓喧天。牛绕花柱旋转挣扎,青年们在后追逐刺杀,直至牛死倒地。牛倒地时,则视牛的倒向以定吉凶: 头向主人家宅主吉,向外则主凶。牛既刺死,则分割牛肉。牛头及心、肺、肝等内脏均归主人,用以祭鬼; 牛之头腿属母舅,二腿属妻舅,三、四腿赠送给其他至亲; 牛胸部归巫师所有。第三日为“收牛柱”、“敬牛头”,欢送舅辈亲朋。是日清晨,众亲族聚集,巫师行法事,舅辈与主家相互祝愿,遂将牛角砍下,捆在堂屋中柱上端,以示纪念。接着将花柱取回,置于家中,以备日后再用。最后吃散客饭,酬谢巫师。 ☚ 揭网 椎猪 ☛ 椎牛苗族民间祭祀风俗。俗称吃牛、打牛、斗牛等。源于为疾病或求嗣,向祖先或神灵许诺举办祭典用牛还愿的活动。以家族举办,必请舅家(母亲和妻子家族)参加。盛行于湖南西部、贵州东北、湖北西南及四川东南等地。祭典多在冬季举行。祭祀前15—30日,先举办“闹吃牛鼓”活动。主家抬出寨鼓,每晚全寨青年男女聚集击鼓唱歌。祭典开始第一天杀黄牯牛及水牯牛、雄鸡、猪等作祭品,由巫师主持举行各种法事;第二天迎接舅家及亲友,日暮,巫师唱行法词,众人唱古歌、击鼓、跳鼓舞等,通宵达旦。第三天由舅辈椎牛,在椎牛场地立着牛柱处椎牛(杀牛),舅父必得牛腿,其余分送亲友。举族欢庆、娱乐,约行期3—5天。最后,收牛柱,将牛角放在主家堂屋中柱上端,以示纪念。祭典至今尚存,仅杀牲数减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