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中叶流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中叶流民 明中叶流民明中期以后,王朝由盛转衰,内阁倾轧,宦官专权,皇帝官僚竞相掠夺土地,屯田遭破坏,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在赋役地租等沉重的封建剥削下,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土地,流民问题日趋严重。正统年间 (1436~1449年),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到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流民数已达数百万户之多。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有甚者“十者只存其一”。据统计,明朝初年,全国在籍户口数为一千六百多万户,永乐年间增至二千万户,到了弘治四年(1491年),只剩九百余万户,不足永乐时半数。估计明代流民数最多时约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史籍中关于明中叶流民问题严重存在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正统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明史·于谦传》);正统八年,凤阳、颖川一带“所见逃民,动以万计”(《明英宗实录》卷一○二);南直隶池州府所属六县“自宣德以来,户口止存三之一” ( 《明英宗实录》 卷四六)。“宣德迄今(正统),户口,金华已耕五之二,台州只存三之一”(《明英宗实录》卷八五)。正统十年“陕西远近饥民求食者日有二千余人,饥死数百”(《明英宗实录》卷一二七)。成化时,山西代州等地“军民逃移道路者,无日无之”(《明英宗实录》卷一○七)。大批的逃户和流民,或“依投豪门”被富户隐匿佃作、或沦为流勇、或遁入空门、或入山泽川林樵采垦荒、开矿、或流徙乞讨,在明朝廷的一再追逼之下,其中很多流民因走投无路而奋起反抗,致使有明一代流民武装斗争不断。 ☚ 大兴府移民 荆襄流民起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