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道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后来,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神经官能症心理学,并成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长期在维也纳开业行医。在长期的研究和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形成了在西方很有影响的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派。把这一理论原则运用于道德研究,便形成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
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一是无意识理论,即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二是泛性主义,弗洛伊德几乎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结为性的本能冲动,认为一切以追求快乐为终极目的的欲望都是性欲。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即关于个性心理结构的学说,是他解释道德问题的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现象,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比如,儿童对父母的摹仿和被压抑的无意识的习惯,就产生了道德。在他看来,道德也可以说是一种悔罪感,他把这种悔罪感称为良心。人的本能就是追求欲望的满足,追求快乐,而良心对个人的欲望起压制作用。例如,为追求快乐而想做某件事情,但因为良心不允许而没做,后来由于诱惑力太大而去做了,过后则受良心谴责而悔恨。在论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时,弗洛伊德把个体心灵划分为超我、自我、本我。后两者属于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之类的东西,而良心是超我的一种功能。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超我是个人道德以及一切社会文明的代表。
弗洛伊德的道德理论也带有泛性主义色彩。在他看来,原始人的心理和儿童的心理一样,根本动力都是性欲,所以,道德起源于原始人由性欲所引起的矛盾心理。他借用古希腊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俄狄浦斯情结”。他认为,人的这种欲望无法抗拒,但又产生悔罪感。弗洛伊德说,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人类道德的起因。在他看来,性本能或性冲动不仅是良心出现的唯一根源,而且也是所有道德关系和道德感情的基础。生活中,好感、友谊、信任等情感和关系,都与人的性本能相联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歪曲了道德的社会作用。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完全被看作是对人的本能、需要、欲望等等的压制机制,他断言压制就是超我的工作。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人只能按照本能命令他的方式行动。任何道德感都是对隐藏在个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压制。道德要限制人的活动,限制人对行为的自由选择。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整个道德只是一种强制的领域,它只能引起个内心痛苦、焦虑和恐惧,不能给人以满足。正因为如此,人的道德意识与人的无意识本能相比,是软弱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