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洛伊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洛伊德1856—1939Sigmund Freud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出生于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以后在维也纳大学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1)、《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4)、《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7)、《超越唯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及自我分析》(1921)、《文明及其不满》(1920)、 《自我和本我》 (1932)、 《摩西—神教》(1939)等。弗洛伊德的伦理学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认为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人格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先天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性本能的冲动。本我按唯乐原则行事,一味地追求快感的满足。自我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教育而形成的心理结构,代表人的理智。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压抑和控制本我。超我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人格心理结构中的高级部分,代表人的良心。超我按理想原则行事,督促自我压抑本我,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其根源不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不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道德的本质就是超我的心理机能。人类最早的道德是原始人的悔罪感和原始禁忌,与性欲关系相联系。性欲是道德产生的心理基础。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支配。道德的作用在于控制、压抑人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求,以维护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道德与自由是对立的。道德是一种强制性力量,只能引起个人内心痛苦、焦虑和恐惧。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和幸福。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但在社会关系的制约下,又不得不考虑现实原则,放弃眼前的快乐。社会永远压抑着个人的幸福,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幸福只是暂时的,不幸是永久的。社会生活是人不幸的主要根源。因此,要得到幸福,就要冲破社会文明的障碍,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地生活,满足人的本能欲望。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以后,广泛地渗透于西方各种社会理论中,尤其对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生于1856年5月6日。188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在维也纳中心医院工作。1885年任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同年去法国巴黎学习癔病的治疗和催眠术。1886年在维也纳开设私人诊所。他与人合作治疗癔病,合作出版《癔病研究》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1900年出版《梦的解释》一书,该书建构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1908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到美国克拉克大学讲演,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38年由于奥地利被希特勒占领,被迫逃亡到英国。1939年9月23日因病在伦敦去世。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幻想的未来》(1927)等。他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无意识包括前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3种,即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他把本能作为人生命的动力;人格发展有5个阶段,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20岁)。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Fuluoyide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所谓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社会习惯和道德不容许个人任意满足,欲望受到压抑,进入无意识,有时会从梦中或口误中流露出来,有时则会成为精神变态的原由。儿童吮乳、大便时的肛门运动等都是性欲的表现,这些受到压抑会引起儿童心理变态。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是其人格学说的三个组成层次,以后修正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人格构成部分。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概论》、《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 ☚ 皮亚杰 苏霍姆林斯基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Fuluoyide,S.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维也纳犹太籍神经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到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博士学位。次年,作为临床神经病学家开始私人营业,这期间与柏林著名医生J.布罗伊尔结成至交,时常讨论病人致病的原因,而对歇斯底里症尤感兴趣。后来,弗洛伊德深受布罗伊尔的谈话治疗法的启发,感觉到心身关系的微妙。1885年到法国跟夏尔科学习。夏尔科用催眠术有时导致、有时消除歇斯底里的作用表现,使弗洛伊德感到身体的症候可以通过观念作用而收到疗效。后来,他又观察了A·A·利埃博尔和H·伯恩海姆的催眠治疗工作。通过这些经验,他便从物理和生理的病因说逐渐过渡到心理的病因说。他创用了自由联想法,鼓励患者暴露思想,使患者挖掘和倾吐他所意识不到的欲望。这种意识不到的欲望或潜意识,一旦变成了意识,患者即可不药而愈,其疗效是持久的。这就是他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的内容有必要时容易被召回意识中来。而潜意识则是意识不到的意识,是个体否认其存在的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扰乱是神经病的根本原因, 儿童幼时的性的经验是与神经病的形成有关的。1869年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病因学》,提出了神经病产生的引诱性,后经分析又放弃了引诱说,承认婴儿期的性生活和性感区以及恋母情结(俄狄普斯情结)。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 又开始写作《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并于1901年出版。弗洛伊德的一生, 完成他的自我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当弗洛伊德声誉日隆时,建立于1910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不久就分裂了。阿德勒、荣格等都先后离开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晚年被授予歌德奖金,并成为荷兰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协会和英国心理学会的名誉会员。1936年80岁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38年3月德国法西斯侵占奥地利,弗洛伊德赴英国避难,直至去世。 ☚ 霍尔 鲍德温 ☛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提出“欲望升华说”。认为当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直接满足时,就会转向宗教、哲学、艺术等途径寻求满足,这就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能使被压抑的欲望在想象中得到实现并使之升华。艺术创造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人的无意识活动。这一学说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参见“心理学”中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提出无意识的理论。早期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部分。后来又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是原始本能的欲望冲动。“超我”是人后天形成的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对“本我”的欲望冲动起抵制和压抑的作用。“自我”即自我意识,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对“本我”的欲望冲动与“超我”的压制起调节作用。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人类文明是性爱受压抑的产物,人的性爱因遭受压抑,无法满足时,就表现为人的科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创造性。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都是针对人的性欲而产生和规定的。参见“心理学”中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Sigmund 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在维也纳开业行医,先用催眠法后改用自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治疗精神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核心观点是: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20世纪20年代以后,对其理论作了一些修正,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概念以及三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结构理论。(参见“精神分析”)1909年应邀访美,并发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讲演。1936年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38年因身为犹太人遭到纳粹迫害而流亡英国,次年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释梦》(又译《梦的解析》、《梦的释义》等)、《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发展了有关思维的结构和机能,人类行为中的欲望、冲突和动机的重要学说,发明了分析正常与异常行为的精神分析术,证明了无明显机质性原因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法治疗。在其早期研究幻觉精神变态时,他提出愿望实现机制的假设。他在运用催眠术的临床中发现,对话疗法可使症状消除,同样也可诱发其产生。这证明这些症状有其心理来源。由此他制定了“对话”原则,提出癔病症状是由受意识支配的思维受压抑所致,故此受压抑的“精神能量”便逆转为肌体的失调。1873年他根据对自身的分析提出许多精神异常都与童年的事件有关,并提出儿童对异性父母有性欲渴望倾向的所谓奥狄浦斯情结。《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在医学界反响很大。《释梦》论述分析梦中的无意识经历和起源于童年的渴望。《自我与伊特》论证思维可分为不同意识层次的观点。《幻想的未来》则推断人类、宗教和上帝的本质。 ☚ 弗·培根 弗·博厄斯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摩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其间在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的研究所工作。1885年曾赴巴黎接受神经病学家沙尔可的指导,之后回维也纳与生理学家布鲁尔共同研究用“舒泄法”治疗精神病。当他把精神病的起因归结为从童年起就有的性冲动受到压抑时,布鲁尔便与他分道扬镳了。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研究,进而以“自由联想法”代替“舒泄法”,从探讨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踏上了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道路。 ☚ 精神分析学 阿德勒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Freud,S. 1856~1939),生于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1860年随家庭迁到维也纳。1938年纳粹德国侵占此城后被迫去英国,1939年逝世于伦敦。 ☚ 艾利希 罗斯 ☛ 弗洛伊德1734—1821William Floyd威廉·弗洛伊德。政治活动家。生于纽约州布鲁克黑文(Brookhaven)。曾为大陆会议代表(1774—1777,1778—1783)、纽约州参议员(1777—1778,1783—1788,1804)、国会众议员(1789—1791)。是《独立宣言》签字人之一。 弗洛伊德1856~1939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一个犹太籍商人家庭。1873年人维也纳大学,一面学习医学,一面在布吕克生理研究所工作了6年,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市立综合医院任医师,并从事脑解剖学和病理学研究。后两次到法国巴黎派和南锡派学习。1886~1938年间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疾病。先用催眠术治疗发现有局限性,受其合作者布洛伊尔的启发改用宣泄法,后又用自我分析法、自由联想法、释梦等治疗癔症。1895年合著《癔症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1900年《释梦》的出版被认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成。1910年在召开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时,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表明精神分析学派的建立。1909年弗洛伊德应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发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讲演,并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声誉日隆。1930年获歌德奖金。1936年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主要理论与贡献: (1)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他冲破漠视潜意识的理性主义的禁锢。创建个体潜意识心理学体系。包括人格结构说(早期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的心理地形学,后期改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本能论、焦虑论、性欲论和梦论)。(2)开创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3)奠定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创造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技术。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Sigmund 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贝格(今捷克的普莱波)。188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研究脑解剖和精神病理学。1885年到当时被称为世界精神病研究中心的法国巴黎,在精神病学家沙尔科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精神病心理原因的研究。1886年回到维也纳后开办私人诊所,并与生理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及其疗法。从此走上了研究心理学的道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其学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心理治疗方法并提出心理过程的一般理论,在这一阶段,“精神分析”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仅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1910年以后进入第二个阶段,此时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研究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研究内容超出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此时精神分析学成为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根本,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都受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欲望的推动。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心理学的范畴,其学说对哲学、文学和艺术以及社会学均产生重要的影响。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弗洛伊德和他的家眷流亡到英国伦敦,不久逝世。主要著作有《癔症研究》(与布洛伊尔合著,1895年)、《梦的解析》(1900年)、《精神分析引论》(1917年)、《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 ☚ 克雷佩林 比内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95—1982Anna Freud女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S.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自幼对学术有兴趣,自行研习精神分析,1922年取得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正式会员资格。1924年首次在学会提出题为《击败幻想与白日梦》的研究报告,引起精神分析学界重视。1925—1928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维也纳精神分析教育学院院长。曾任《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主编、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名誉主席。1938年与父亲定居英国伦敦。1950年获美国克拉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2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荣誉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自我与防御机制》(1936年)、《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年)、《对教师和父母的精神分析》(1947年)、《安娜·弗洛伊德文集》(1974年)。 ☚ 墨菲 维果茨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