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fuluoyide de youxi lilun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游戏理论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学说的基调。弗洛伊德对于儿童游戏的看法, 是以他的人格构成学说为根据的。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即“伊特”、“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的,只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不懂什么逻辑、道德, 盲目地追求满足。“超我”与“伊特”相对立, 它反映着儿童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使人离开了动物界。“自我”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伊特”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受“现实原则”支配。“伊特”和“超我”的要求是对立的、矛盾的,这两个极端之间需要一个平衡机制,即建立“自我”,以调节和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自我”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为游戏是部分与现实分离的,它使“自我”能自由地调节“伊特”、“超我”的要求,以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这种人格构成理论为依据,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关于游戏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游戏的动机正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即通过游戏而获得愉快,这是游戏的“经济的”动机。游戏的作用表现为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 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弗洛伊德认为,统治儿童期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能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儿童就通过游戏来满足这种愿望。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活动,以成人的角色自居,就可以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自我”的结构还不完善,心理的防御机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还不能有效地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当儿童遇到当时无法忍受的事情时,“自我”往往被挫败。“自我”为了使无法忍受的事情变为可以忍受的事情,就需要奋力去掌握环境,以逐渐掌握创伤事件。这只有通过“强迫重复”才能实现,它实际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游戏中的强迫重复, 儿童可以再现难以忍受的体验, 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减少忧虑,发展“自我”的力量,以应付现实。所以,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是现实,而不是严肃的工作。但是,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自我”的发展,当逻辑思维过程出现后,游戏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幽默、滑稽或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儿童的游戏期虽然结束了,但它的动力特征仍存在于滑稽、幽默等活动的潜意识动机当中。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影响是非常广泛的。20世纪以来的游戏理论,很少没有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实践中的游戏治疗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的影响。 ☚ 宣泄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