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Fuluoyide renge lilun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早期提出“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指人的原始冲动、本能、被压抑的欲望,虽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但因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与负荷,总是按照“快 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意识指心理同外界接触的外部表现,服从“现实原则”,排除或压抑人的心理中那些先天兽性的本能与欲望。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还有充当检查员的前意识,是无意识中可召回的经验,警惕或防止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闯入意识。弗洛伊德尤其重视无意识,视之为心理深层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内驱力。晚期,在无意识活动基础上,他又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认为人格由伊特、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伊特又叫本我,是人格的原始侧面,它包括一切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按照快乐的原则在无意识层中活动;自我是人格的理智侧面,处于意识层之中,根据现实的原则对来自伊特的欲求进行检查,选择为社会所接受的合理行为;超我是人格的良心侧面,它是在童年时期从儿童和双亲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按照理想的原则指导自我去约束伊特的冲动,使自我的行为转向道德方向。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从无意识层的伊特分化为意识层的自我,最后形成具有道德和良心的超我,逐渐发展起来。伊特、自我、超我三者保持平衡,人格便正常发展,如失去平衡,就导致精神病。 弗洛伊德 ☚ 卡特尔人格理论 马斯洛人格理论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之一。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人格结构是一个整体,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成份,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由这三个主要成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驱力,支配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人格在婴幼儿期就大致形成,故此期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人格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五个时期:1.口腔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Freud’s theory ofpersonality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它既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潜意识和性欲的发展,又表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点——本能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学”,主张人的心灵由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1)潜意识,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他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无时间性、不可知性。这些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2)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 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3)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反对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意识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但是,意识同外部联系,与其同机体内部环境联系相比,既要受较多条件的限制,又距离比较远些,所以,不仅潜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归根到底,还是先天的本能、抑而未发的欲望所决定的。晚期,他在《自我与本能》(1923) 一书中对此做了修订,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1)本我,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2)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自我常常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3)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关系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人格障碍甚至神经症。这一人格学说,把人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夸大了人性与兽性的联系和潜意识的作用,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和有意识心理的主导意义,这是错误的,但它强调人格的内在层次性、动力性和发展性,否认人格的单维结构、无冲突的平面存在的思想,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 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主义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人格动力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早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构成,而无意识又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即将人格看作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三分结构。晚年弗洛伊德在早期潜意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本我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整个人格系统的基础。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后天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本我中汲取能量。故本质上自我依附于本我,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本我的本能满足服务。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它能考虑外部现实和超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受至善原则支配。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五个时期,称“性心理发展期”,分别是: 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和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 吉尔福特人格理论 人格动力理论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是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早期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以潜意识为基础的心理地形说。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组成。其中潜意识位于心理的最底层,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意识处于心理的最表面。晚期,他又提出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三者的平衡会导致人格的正常发展;反之,会导致人格障碍甚至神经症。 ☚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 霍兰人格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