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技术technique of fertilization对植物和(或)土壤施用肥料的时期、数量和方法的总称。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有不同的需求;多年生果树在不同树龄、时期的需肥特性不相同。因此,一般要经过多次施肥才能满足整个生育周期的需要。按施肥的时期和目的,作物的施肥可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作物的施肥量决定于作物产量水平、土壤供肥特性和肥料效应以及气候和栽培技术等综合因素。 基肥 作物播种或定植前,多年生作物生长季末或生长季初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其目的在于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用作基肥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也可用作基肥。对于磷肥来说,由于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其肥效首先决定于肥料与根系的接触面积,因而施于根系主要分布层,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对氮肥来说,可根据作物生育特点及生态条件全部或部分用作基肥,以减少肥分损失,提高利用效率。微量元素肥料硼、锌、铜等也可作基肥施用。为了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必须综合考虑作物、肥料、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 撒施 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表,而后结合犁、耙翻入土中,使肥料处于根系的主要分布层中,起到培肥土壤和供给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养分的作用。适用于施肥量大,密植作物或根系分布广的作物。 条施 结合犁地开沟将肥料集中施在作物播种行内。以磷肥来说,与有机肥料混合集中施用,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防止肥料磷被土壤固定,可明显提高水溶性磷肥利用率。这种施肥方法的肥料用量较少,效果较高。适宜于条播作物或肥料较少的情况下采用。 分层施肥 结合播前耕作分层施用基肥的方法。多用在施肥量较大的情况下,一般迟效性肥多施于土壤耕层的中、下部,速效性肥料施于上部,以适应不同时期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全层施肥 将肥料均匀施于耕层内,适于水田采用。在施用有机肥料和土壤耕翻整平后,上水至土块浸湿,犁沟有水为度,然后将碳铵(或氨水、尿素)撒施于已整平带水的土面上,边撒施,边旋耕,深度在10厘米左右,使肥料入土,均匀分布于耕层中,待旋耕后田面呈泥浆状,无明显水层,即可插秧。这样就可减少肥料损失,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养分。 环状与放射状沟施肥 果树施肥多采用此法。环状沟施肥是在树冠投影外缘的地面上挖一环状沟,深、宽依施肥量多少而异,一般宽30~50厘米,深50~60厘米。施肥后埋平踏实。放射状沟施肥是由树冠投影线内向外围挖4~8条放射状的直沟,沟长依树冠大小而定,沟宽30~50厘米,内浅外深,一般为30~50厘米,肥料施在沟内。次年再交错位置挖沟施肥。 种肥 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附近或用于浸种、拌种的肥料。其目的是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供给幼苗养分,特别是满足幼苗营养临界期对养分的需要,另一方面用腐熟的有机肥料作种肥还有改善种子床或苗床物理性状的作用。种肥的肥效决定于施肥水平、土壤、气候以及栽培技术等因素。在施肥水平较低,基肥不足,而且用作基肥的有机肥料腐熟程度较差的情况下,种肥的效果较好;土壤瘠薄,作物苗期遇低温、潮湿,土壤养分转化慢,幼根吸收力弱,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需要时,施用种肥一般也有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在盐碱地上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作种肥,还可起到防盐保苗的作用。用作种肥的肥料应当是易被幼苗吸收利用的速效性肥料,而且肥料酸碱度要适宜,对种子发芽无毒害作用。一般宜用高度腐熟的有机肥料或速效性化肥。氮肥以硫酸铵为宜,具有养分浓度不高,吸湿性不大,副成分影响较小等优点,碳酸氢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均不宜直接接触种子,原则上不宜作种肥。磷肥以过磷酸钙比较适宜,但所含的游离酸会腐蚀种子,使用时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微量元素肥料一般都可用作种肥,应严格控制用量,以免产生毒害。种肥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氮肥(硫酸铵)以37~75千克/公顷,过磷酸钙以110~150千克/公顷为宜。微量元素肥料拌种,一般是每千克种子为0.5~1.5克。如将化肥与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则效果更好。为了防止作物幼根遭受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的危害,在种子与施入的肥料间应保证隔一层土,这对氮、钾肥尤为重要。 种肥的施用方法很多,可依肥料种类和作物类型采用拌种、浸种、条施、穴施和蘸秧根等方法。 追肥 在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满足作物生育期间对养分的要求,一般为速效性化肥。腐熟良好的有机肥料也可用作追肥。为了充分发挥追肥的增产作用,应首先确定适宜的追肥时期。不同追肥时期的增产效果,决定于一定的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条件,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及其构成经济产量的效率。因此,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和土壤的供肥特性是确定追肥时期的依据。一般在作物需肥关键时期,如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追肥的增产效果较好。在土壤养分释放较快,供肥充足时,追肥效果则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推迟追肥时期,反之,当土壤养分释放较慢,供肥不足时,及时追肥,效果较好。由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及供肥特性受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追肥时期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一般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将肥料集中施在作物养分最大效率期,如玉米的喇叭口至抽雄初期,冬小麦的拔节期,棉花的花铃期等。在土壤瘠薄、底肥不足和作物生长瘦弱的情况下,追肥时期应适当提前。在土壤供肥良好,幼苗生长正常和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则应采取分期追肥,侧重施于养分最大效率期。在确定追肥时期时,要注意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考虑作物个体的营养状况和田间群体结构,使作物的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以达到高产的目的。追肥的施用方法应根据肥料种类和作物类型而定。 深施 保证作物及时吸收利用所需养分,减少肥分损失的追肥方法,一般采用开沟条施或穴施,将肥料深施在根系密集层附近。这种方法,对移动性较小的磷肥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氮肥来说,表施时极易挥发损失,在石灰性土壤上尤为严重。宜采用深施,施后及时覆土,以减少肥分挥失。为了提高追肥的效果,一般应结合追肥进行灌水。据河北省试验,小麦、玉米的肥料经济效益,水浇地比旱地高0.82~1.70倍。 撒施 密植作物的追肥,如小麦的春季追肥,难以做到深施,可采用撒施的方法。施肥时结合灌 水,以促使肥料渗入土中,减少肥分损失。灌水量不宜过大,以防养分淋失。 灌水施肥 将肥料溶于灌溉水中,随灌溉水施入土壤。灌水施肥包括喷灌施肥与滴灌施肥。其优点是:❶呈溶液状态的养分可较快地被作物根系、叶片吸收; ❷可以多次少量地施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要求,防止次大量施肥给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和肥料的大量损失。据澳大利亚资料,与地面灌溉相比,滴灌施肥可以节约肥料(氮肥)44%~57%,喷灌施肥节约11%~29%; ❸减少机械通过田间的次数,从而减少对耕层土壤结构的破坏; ❹可用于不能进行普通撒施肥料的高秆作物,减少作物的机械损失; ❺节约施肥时的耗费,降低成本。 适合于灌水施肥的肥料主要是氮肥。对于磷肥来说,并无很大的优越性。因为磷肥易被土壤固定,且灌溉水中的盐类与磷肥起反应形成沉淀,易堵塞喷灌装置的过滤器和喷管的小孔。 喷灌施肥的氮肥浓度和适用范围,一般是:浓度低于0.3%,适于所有作物;0.3%~0.6%适用于禾谷类作物;0.6%以上,只适于未种植作物的土壤。 滴灌施肥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把肥料溶液输送到滴头,通过滴头再 一滴 一滴地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主要用于果树或蔬菜等作物。 根外追肥 用喷洒肥料溶液的方法,使植物通过叶子获得营养的措施,是一种用肥少、收效快的辅助性施肥方法。所施肥料可以较快而有效地被吸收利用,避免肥料养分施入土壤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作物生长后期,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或在土壤干旱时期,土壤追肥不能产生预期效果时,根外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盐渍化土壤上,土壤施肥可能使土壤溶液浓度增加,根外追肥则优于土壤追肥。在移植植株时,根外追肥可促进移植植株的发育,提高成活率。为了加速植物成熟,生长后期根外追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往往具有明显的效果。据研究,根外追肥对大多数作的都有良好的增产和改进品质的作用。 根外追肥的效果决定于施用时期、方法、溶液浓度和叶子湿润状况等。施用根外追肥的时期应当是植物需要某种养分最多的时期,一般来说,氮素根外追肥最好在生长前半期,而磷、钾及微量元素宜在缺素敏感期或生长后半期施用。根外追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作物类型、生长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而定。根外追肥的肥料溶液浓度如下表。 喷施时间以下午或傍晚为宜。同时施用“湿润剂”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促进叶片对养分的吸收。 根外追肥溶液浓度
肥料种类 | 溶液浓度(%) | 氮肥(尿素) 磷肥(过磷酸钙) 钾肥(硫酸钾) 磷酸二氢钾 硼肥(硼砂) 锌肥(硫酸锌) 锰肥(硫酸锰) 钼肥(钼酸铵) 铁肥(硫酸亚铁) 铜肥(硫酸铜) | 0.5~2.0 10 1~2 0.3~0.5 0.1~0.2 0.1~0.3 0.05~0.1 0.01~0.1 0.2~0.5 0.02~0.05 |
施肥技术technique of fertilization农业技术措施中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总称。施肥的目的是满足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对养分的需要。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分期进行的,在不同的生育期内,由于生长中心和养分的积累、分配中心各不相同,作物对养分有不同的需求。施用的肥料种类较多,成分各异,必须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肥效。此外,肥料的增产效果还在很大程度决定于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和气候条件。在农业生产中不同作物对肥料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各种肥料也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有的是增效作用,有的是颉颃作用。由此可见,肥料、作物与土壤之间以及各种肥料间结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为了协调这些关系,肥料不但要配合施用,而且要分次施用,通常分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以实现最少的肥料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