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安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敌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叛军安庆绪据守的邺城(今河南安阳)的九个节度使官军,由于叛军史思明援军的到来而溃败。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洛阳震动。这时,杜甫由洛阳探亲返回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任所,途经新安县(今河南省境),见到抽中男(少年)服役的惨状,于是写了这首诗。在这次旅途中还写了《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以及《无家别》等一组共六首新题乐府诗。后世称它们为“三吏”、“三别”。这组诗同《丽人行》、《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一样,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旁”的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佳作。
这首诗层次结构分明,前半与后半两大段,前段对当权者的揭露与讽刺;后段,则对应征者的劝慰与鼓励。
这段又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客行”至“王城”):路遇“点兵”情况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首句的客,是第三者泛称,此杜甫自指。点兵,按照名册征兵。更无丁,杜甫问新安吏:你这里岂无壮丁可抽遣?更,岂;丁,指成丁、壮丁。唐代实行府兵制,称征兵文书为府帖。据《唐六典》(卷三):“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二为丁,六十为老。”后来改为:“百姓宜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为成丁。”成丁才服兵役,因无丁可征,挨次抽中男。故云“次选中男行”。此处的王城,指唐王朝东都洛阳,周代的王城。 这八句大意是说: 诗人正在新安道上走着,听到一片喧闹声,原来是在抽丁应征。诗人请问新安吏:“这小县难道没有壮丁了?”吏答说:“昨夜刚下了征兵文书,将按次选取中男应征出行。”杜甫听了,不禁感叹说:“中男年小体矮,靠什么去守东都洛阳呵!” 第二层(“肥男”至“哭声”):征夫语别惨景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伶俜(língpīng铃乒),孤零零样子。肥男、瘦男,用东汉赵孝语。据《后汉书》云:“赵弟礼为贼所得,将食之。赵孝自缚诣贼曰:‘礼饿羸瘦,不若孝肥饱。’贼感其意,俱舍之。”此处借以讽刺当权者不管民之肥瘦统统强行征召。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 不管肥男或瘦男,也不管有无母送,统统强行征召入伍。在傍晚时,被征发的新兵全都带走了,就如东流的白水只顾前行;而青山间却还萦绕着送行者的哭声。这是当时送别双方呼天抢地的现场惨景留下的余波,即是说:天地岂无情,青山白水也为之呜咽不止。
在这一大段中,诗意有一个大的转折,即从揭露讽刺转为对征人及其家人的劝慰。并且劝慰之辞十分恳切,一层深一层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劝解与宽慰。全段十六句,几乎每四句各含有一层意思。且看诗人是如何解劝的? 有“四劝”—— 一、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先劝其不要因哀而伤体,即使把眼泪都哭干了,也不会有人同情的。这是诗人代当事者(征人及其家人)抒发怨情,并暗示朝廷无情。 二、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再说战争指日可平,至于失利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州,即邺城(即今河南安阳县),是时为叛军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据。诗歌于此,不言“失败”,也不说“败军”,而以“归军”称之;对溃败,且以星散营称之。这确是良苦用心,不使征人闻之气馁,不利于平叛的军事行动。故用这种含蓄说法。事实怎样呢?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载,其大意是: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率军二十万围攻相州安庆绪,终未攻下。二年三月,史思明带叛军五万自魏州来援,时正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唐军大败,各节度使都退回本镇,只有郭子仪独自留军保卫洛阳。诗人那种含蓄说法,是想说明这次征兵,实在出于无奈。 三、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又说,新兵此去离家不远,且工役(如挖壕、牧马等)不重,更无危险。就粮,犹言“就食”,且近在营地,即故垒。练卒旧京,是说训练兵卒就在洛阳旧都。不到水,是指挖壕不深。 四、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最后指出,出师有名,统帅“如父兄”,定能克敌制胜,切勿“泣血”。泣血,形容过分悲痛。仆射(yè夜),指统帅郭子仪。郭子仪治军深为兵士爱戴,视其为父兄。据史载:“……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见《通鉴》) 这番宽慰之辞,真可谓至诚至切,说理层层逼进,造语句句剀切,无字不动情。
杜甫《新安吏》在艺术上,历来得到肯定,众口称赏。认为“《十九首》后,得其调者,古今曹子建而已;《三百篇》后,得其意者,古今杜子美而已。”(明·王应麟语)又有说,杜诗的笔力用在“言内”,其深意溢于“言外”。 然而,此诗之题旨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古今都有一些不同看法。 明人张綖在《杜诗通》中曾说: 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武,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之,则慰之哀之。若 《兵车行》、前后 《出塞》 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 《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 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 今人的说法不甚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唐诗选》(余冠英主编)认为:这首诗“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人民从军的鼓励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认为:《新安吏》等“六首诗写途中亲见亲闻的事实,真实地反映出战乱时代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高度同情人民和怀念时局的心情。”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诗今选》(程、沈合注)的看法,与《唐诗辞典》基本相似。今人还有其他一些看法,此从略。 我认为明人的评价比较中肯,既全面又深刻。《唐诗辞典》等的看法,大体与“张说”相仿,只是其深刻性尚不够。《新安吏》,还有《新婚别》等诗,不仅仅客观主义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现实本身矛盾”,也不只是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其实,作者在自己诗中已经比较妥善地加解决了,并不是如有些评论者所说那样,采取骑墙的“二元论”态度。 这就是说,对于眼前的诸多矛盾,如安史乱国、朝廷不恤民命、基层役政黑暗和民众遭灾而哀痛无告等等,都摆了出来,让它们曝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加以排比,并分出主要的次要的、更主要和更次要的(如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找出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妥善安排与解决。此以《新安吏》一诗为例,诗歌对于朝廷举兵平叛的军事行动(即战争),认为是国家、民族大义所在,是第一位的。因此,明确肯定“王师”的讨伐,即然暂时溃败,也说成“归军”、“星散”,不至令人丧气。在此救亡图存的大前提下,对君王的昏愦,予以婉讽(如明说“天地”,暗示“朝廷”),甚至帮助掩盖失败真正根源。对于下层执行中的黑暗吏治,加以适当的揭露,但不穷追猛打,深挖见骨(如“客吏问答”若干诗句),权作隐忍;至于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诗人一面真正地给予极大的同情,一面又晓明利害,提高认识,含悲忍泪地对征夫及家人进行富有感染力的劝慰与鼓励。在劝慰中,诗人立足点的高度和言辞的真情恳切,是十分感人肺腑的。 《新安吏》《新安吏》
组诗“三吏”篇名。唐杜甫作。宋王回《王深甫集》:“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围安庆绪于邺。时不立元帅,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师遂溃于城下。诸节度各还本镇,子仪保河阳,诏留守东都。此诗盖哀出兵之役。夫古者遣将,有推毂分阃之命,否则弃其师于敌也。虐至于无古,如诗之所憾,其君臣岂不皆刺哉?然子仪犹宽,得罪,故卒章美焉。”明张綖说:“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可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明王嗣奭《杜臆》:“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新安吏》,借提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分三段:首叙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恻隐动其君上,后以恩谊劝其丁男。义行于仁之中,此岂寻常家数?起处不叙初选正丁,突提次点中男,见抽丁之极弊。‘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然相州之败,实亦天地尚未悔祸也。篇中‘守王城’‘守旧京’,皆清戍守眉目处。”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写人民之痛苦,哀中男之征丁,忧国家之危难,恨统治者之残暴无情,种种复杂感情最后统一在保卫国家这一点上,构成全诗悲愤,宽慰,鼓励,曲折沉郁,顿挫跌宕的特点。”今人余恕诚说:“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五言乐府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去年冬天,官军攻叛贼所据邺城受挫,为补充兵员,他们大肆抓丁拉夫,此时作者从洛阳返回华州,途经新安,感于新安县吏强征兵丁,而作此诗。诗中通过新安县吏强征“中男”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安史叛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唐朝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广大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忍受痛苦应征入伍的爱国精神。诗篇组织严谨,叙述生动。先用问答形式,提出征集“中男”一事,继而描绘送行时的悲哀场面,然后又转向人们,进行安慰与劝勉,最后忍泪含笑,鼓励大家,用心可谓良苦。感情时而激愤,时而缓和,委婉恳挚,笔势曲折往复而又一气流转,读来恺切动人。清沈德潜评论说:“咏身所见闻事,运以乐府神理,惊心动魂,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唐诗别裁集》) 新安吏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即事 下一篇:又呈吴郎 → 诗词简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邺城的九节度使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经过新安县(在今河南省),碰见征丁的事,由于兵源不足,连不到应征年岁的“中男”也征召入伍。于是写了这首诗,与《潼关吏》、《石壕吏》是同时写的,都是写现实内容的乐府诗,被后人称为“三吏”。 全诗共分三段,前八句总写征召之事,中八句述写离别之苦,末八句叙述点兵的原因。三段皆直书其事。作者既悲民之所悲,表现了高度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又劝勉“中男”径赴战场,表现出他在安史之乱中鲜明的政治态度。二段中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二句,写听见流水的声音,好似青山在恸哭,借以写诗人心中的悲痛,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之意,读之动人心魄。 全诗写得委婉哀怨,深切感人。明人张綖评论说:杜甫写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不可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 (《杜工部诗通》)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孤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作《洗兵马》不久,由于九节度使未置统帅,而以宦官监军,使邺城久不下,上下懈怠。适逢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军救应,三月初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当日风沙极大,六十万官军步骑骤溃,朔方军退至河阳(今河南孟县),断河桥以保洛阳。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杜甫也赶紧离开洛阳回华州任所。 为补充兵员,唐王朝在河南府都畿道实行了战时紧急征兵,征兵的对象大大放宽,甚于到了不分老幼和性别的程度,而负责征集任务的官吏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杜甫一路上都看到吏们的活动,及民间到处都演出着的生离死别的活剧,忍不住将这一路的亲身闻见写成了一组具有报告文学性质的作品,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统称“三吏”、“三别”,以吏、别为名,岂偶然哉。“三吏”客观叙事夹带问答,“三别”以代言体纪征行者言辞,六诗相互联系,浑然一体,而又各叙一事,独立成篇。 新安西邻洛阳,是杜甫经过的第一站,《新安吏》也是组诗第一篇,六诗的总领。 诗分三段。前八句叙点兵之事,出以诗人和新安吏的问答。“县小更无丁”一句为诗人问话,这五字中包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首先是看到新兵年纪尚小,是些未成年人、然后想到新安县小,也许征集不到足够的兵员,不得不尔;继而又感到怀疑,虽说是小县,难道真个就没有成年男子吗,这个残酷的事实简直叫人不敢置信。几层意思,可谓千回百折,包含对县情的理解,对差吏工作的体谅,更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府帖(军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吏的回答,这里也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昨发军帖,今即征兵,可见期限之紧急;二是成年男子确已征完,征集中男有文件依据;三是表明吏的态度,是照章办事。于是诗人不禁脱口又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洛阳)?”这话有两重涵义:一是承认吏的无可非议,二是耽心这些发育不良的孩子们能否担当起保卫东都的重任。按唐制或以十六岁为中男、或以十八岁为中男,但这些孩子成长的年代不幸遭遇战争,就显得发育不良,个头矮小。诗人在这里的耽心不仅是冲着这娃娃兵,也是冲着战局、忧念国事的。 “肥男有母送”等八句写送别之苦,这些中男,比较健壮的还有母亲相送,——父亲呢?还用问吗,父亲显然早已从军了。而瘦小一点的连母亲也没有格外显得孤苦伶仃。由此可见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征兵也已到了不分贫富的关头了。明人王嗣窅说:“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略)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以下像是补叙杜甫劝慰中男及送行人的话,又像是诗人心中想到的话。他说,快别哭坏了身体,快把泪水擦干,本来情形就很糟了,哭伤了身子岂不更加坏事。“天地终无情”语极耐味,其实与天地何干,只是战争无情,军帖无情,至于叛匪、又岂止无情而已! 不少论者总说当时兵役不合情理,说杜甫对征兵的态度有矛盾。其实任何卫国性质的战争打下去,其兵役都有强制性、机动性,都是以牺牲个人以保全国家为前提的,都是无情的,但未必不合理。也许不合理的不是兵役,而是战争本身——在战争已经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的时候,为了消灭战争,人们只能加入战争,成为阻止它的一个小小齿轮。杜甫是深深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痛恨战争和叛匪,同情无辜的人民,却并不反对兵役。这种态度也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的,不存在什么矛盾。 最后十二句补说点兵之由,并对新兵寄予良好祝愿。“我军取相州”四句写相州兵败,乃是这次征兵的原因。“归军”本是溃军,措辞避免了贬义。“就粮近故垒”四句写河阳防线的情况,说军中粮草不乏,新兵将在洛阳进行军训,驻扎在黄河边上,挖掘战壕和牧马的劳役都不算重,估计中男们还是可以逐渐适应。“况乃王师顺”四句说王师平叛是名正而言顺的,而郭子仪又是个会带兵的人,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差可引为安慰的了。这里讲的既是实情,也包含诗人的一种祝愿。 包括本篇在内的“三吏”、“三别”,从纯诗的角度而言都未免质木无文,不那么有诗意。然而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批诗具有纪实性、新闻性和典型性,是不折不扣的报告文学,诗体的报告文学。这正是杜甫的一个创举,无怪前人目之为“诗史”。 《新安吏》xin ’an liThe Officer of Xin’an County→杜甫 (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