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安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敌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叛军安庆绪据守的邺城(今河南安阳)的九个节度使官军,由于叛军史思明援军的到来而溃败。郭子仪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洛阳震动。这时,杜甫由洛阳探亲返回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任所,途经新安县(今河南省境),见到抽中男(少年)服役的惨状,于是写了这首诗。在这次旅途中还写了《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以及《无家别》等一组共六首新题乐府诗。后世称它们为“三吏”、“三别”。这组诗同《丽人行》、《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一样,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旁”的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佳作。


 * * * *


 这首诗层次结构分明,前半与后半两大段,前段对当权者的揭露与讽刺;后段,则对应征者的劝慰与鼓励。


 第一段(“客行”至“哭声”):讽当权者


 这段又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客行”至“王城”):路遇“点兵”情况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首句的客,是第三者泛称,此杜甫自指。点兵,按照名册征兵。更无丁,杜甫问新安吏:你这里岂无壮丁可抽遣?更,岂;丁,指成丁、壮丁。唐代实行府兵制,称征兵文书为府帖。据《唐六典》(卷三):“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二为丁,六十为老。”后来改为:“百姓宜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为成丁。”成丁才服兵役,因无丁可征,挨次抽中男。故云“次选中男行”。此处的王城,指唐王朝东都洛阳,周代的王城。
 这八句大意是说:
 诗人正在新安道上走着,听到一片喧闹声,原来是在抽丁应征。诗人请问新安吏:“这小县难道没有壮丁了?”吏答说:“昨夜刚下了征兵文书,将按次选取中男应征出行。”杜甫听了,不禁感叹说:“中男年小体矮,靠什么去守东都洛阳呵!”
 第二层(“肥男”至“哭声”):征夫语别惨景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伶俜(língpīng铃乒),孤零零样子。肥男、瘦男,用东汉赵孝语。据《后汉书》云:“赵弟礼为贼所得,将食之。赵孝自缚诣贼曰:‘礼饿羸瘦,不若孝肥饱。’贼感其意,俱舍之。”此处借以讽刺当权者不管民之肥瘦统统强行征召。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
 不管肥男或瘦男,也不管有无母送,统统强行征召入伍。在傍晚时,被征发的新兵全都带走了,就如东流的白水只顾前行;而青山间却还萦绕着送行者的哭声。这是当时送别双方呼天抢地的现场惨景留下的余波,即是说:天地岂无情,青山白水也为之呜咽不止。


 第二段(“莫自”至篇末):对征人的劝慰


 在这一大段中,诗意有一个大的转折,即从揭露讽刺转为对征人及其家人的劝慰。并且劝慰之辞十分恳切,一层深一层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劝解与宽慰。全段十六句,几乎每四句各含有一层意思。且看诗人是如何解劝的? 有“四劝”——
 一、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先劝其不要因哀而伤体,即使把眼泪都哭干了,也不会有人同情的。这是诗人代当事者(征人及其家人)抒发怨情,并暗示朝廷无情。
 二、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再说战争指日可平,至于失利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州,即邺城(即今河南安阳县),是时为叛军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据。诗歌于此,不言“失败”,也不说“败军”,而以“归军”称之;对溃败,且以星散营称之。这确是良苦用心,不使征人闻之气馁,不利于平叛的军事行动。故用这种含蓄说法。事实怎样呢?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载,其大意是: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率军二十万围攻相州安庆绪,终未攻下。二年三月,史思明带叛军五万自魏州来援,时正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唐军大败,各节度使都退回本镇,只有郭子仪独自留军保卫洛阳。诗人那种含蓄说法,是想说明这次征兵,实在出于无奈。
 三、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又说,新兵此去离家不远,且工役(如挖壕、牧马等)不重,更无危险。就粮,犹言“就食”,且近在营地,即故垒。练卒旧京,是说训练兵卒就在洛阳旧都。不到水,是指挖壕不深。
 四、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最后指出,出师有名,统帅“如父兄”,定能克敌制胜,切勿“泣血”。泣血,形容过分悲痛。仆射(yè夜),指统帅郭子仪。郭子仪治军深为兵士爱戴,视其为父兄。据史载:“……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见《通鉴》)
 这番宽慰之辞,真可谓至诚至切,说理层层逼进,造语句句剀切,无字不动情。


 * * * *


 杜甫《新安吏》在艺术上,历来得到肯定,众口称赏。认为“《十九首》后,得其调者,古今曹子建而已;《三百篇》后,得其意者,古今杜子美而已。”(明·王应麟语)又有说,杜诗的笔力用在“言内”,其深意溢于“言外”。
 然而,此诗之题旨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古今都有一些不同看法。
 明人张綖在《杜诗通》中曾说:
 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武,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之,则慰之哀之。若 《兵车行》、前后 《出塞》 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 《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 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

 今人的说法不甚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唐诗选》(余冠英主编)认为:这首诗“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人民从军的鼓励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认为:《新安吏》等“六首诗写途中亲见亲闻的事实,真实地反映出战乱时代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高度同情人民和怀念时局的心情。”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诗今选》(程、沈合注)的看法,与《唐诗辞典》基本相似。今人还有其他一些看法,此从略。
 我认为明人的评价比较中肯,既全面又深刻。《唐诗辞典》等的看法,大体与“张说”相仿,只是其深刻性尚不够。《新安吏》,还有《新婚别》等诗,不仅仅客观主义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现实本身矛盾”,也不只是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其实,作者在自己诗中已经比较妥善地加解决了,并不是如有些评论者所说那样,采取骑墙的“二元论”态度。
 这就是说,对于眼前的诸多矛盾,如安史乱国、朝廷不恤民命、基层役政黑暗和民众遭灾而哀痛无告等等,都摆了出来,让它们曝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加以排比,并分出主要的次要的、更主要和更次要的(如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找出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妥善安排与解决。此以《新安吏》一诗为例,诗歌对于朝廷举兵平叛的军事行动(即战争),认为是国家、民族大义所在,是第一位的。因此,明确肯定“王师”的讨伐,即然暂时溃败,也说成“归军”、“星散”,不至令人丧气。在此救亡图存的大前提下,对君王的昏愦,予以婉讽(如明说“天地”,暗示“朝廷”),甚至帮助掩盖失败真正根源。对于下层执行中的黑暗吏治,加以适当的揭露,但不穷追猛打,深挖见骨(如“客吏问答”若干诗句),权作隐忍;至于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诗人一面真正地给予极大的同情,一面又晓明利害,提高认识,含悲忍泪地对征夫及家人进行富有感染力的劝慰与鼓励。在劝慰中,诗人立足点的高度和言辞的真情恳切,是十分感人肺腑的。

古代文学作品《新安吏》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新安吏》

《新安吏》

组诗“三吏”篇名。唐杜甫作。宋王回《王深甫集》:“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之师,围安庆绪于邺。时不立元帅,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师遂溃于城下。诸节度各还本镇,子仪保河阳,诏留守东都。此诗盖哀出兵之役。夫古者遣将,有推毂分阃之命,否则弃其师于敌也。虐至于无古,如诗之所憾,其君臣岂不皆刺哉?然子仪犹宽,得罪,故卒章美焉。”明张綖说:“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可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明王嗣奭《杜臆》:“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新安吏》,借提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分三段:首叙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恻隐动其君上,后以恩谊劝其丁男。义行于仁之中,此岂寻常家数?起处不叙初选正丁,突提次点中男,见抽丁之极弊。‘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然相州之败,实亦天地尚未悔祸也。篇中‘守王城’‘守旧京’,皆清戍守眉目处。”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写人民之痛苦,哀中男之征丁,忧国家之危难,恨统治者之残暴无情,种种复杂感情最后统一在保卫国家这一点上,构成全诗悲愤,宽慰,鼓励,曲折沉郁,顿挫跌宕的特点。”今人余恕诚说:“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五言乐府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去年冬天,官军攻叛贼所据邺城受挫,为补充兵员,他们大肆抓丁拉夫,此时作者从洛阳返回华州,途经新安,感于新安县吏强征兵丁,而作此诗。诗中通过新安县吏强征“中男”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安史叛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唐朝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广大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忍受痛苦应征入伍的爱国精神。诗篇组织严谨,叙述生动。先用问答形式,提出征集“中男”一事,继而描绘送行时的悲哀场面,然后又转向人们,进行安慰与劝勉,最后忍泪含笑,鼓励大家,用心可谓良苦。感情时而激愤,时而缓和,委婉恳挚,笔势曲折往复而又一气流转,读来恺切动人。清沈德潜评论说:“咏身所见闻事,运以乐府神理,惊心动魂,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唐诗别裁集》)


杜甫《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新安吏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即事 下一篇:又呈吴郎 →
诗词简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围攻邺城的九节度使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经过新安县(在今河南省),碰见征丁的事,由于兵源不足,连不到应征年岁的“中男”也征召入伍。于是写了这首诗,与《潼关吏》、《石壕吏》是同时写的,都是写现实内容的乐府诗,被后人称为“三吏”。
 
全诗共分三段,前八句总写征召之事,中八句述写离别之苦,末八句叙述点兵的原因。三段皆直书其事。作者既悲民之所悲,表现了高度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又劝勉“中男”径赴战场,表现出他在安史之乱中鲜明的政治态度。二段中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二句,写听见流水的声音,好似青山在恸哭,借以写诗人心中的悲痛,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之意,读之动人心魄。
 
全诗写得委婉哀怨,深切感人。明人张綖评论说:杜甫写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不可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 (《杜工部诗通》)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新安吏》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 xīn ān lì 》 
    《 新 安 吏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kè xínɡ xīn ān dào , xuān hū wén diǎn bīnɡ 。 jiè wèn xīn ān lì , xiàn xiǎo ɡènɡ wú dīnɡ 。 
    客 行 新 安 道 , 喧 呼 闻 点 兵 。 借 问 新 安 吏 , 县 小 更 无 丁 。 
     
     
    fǔ tiē zuó yè xià , cì xuǎn zhōnɡ nán xínɡ 。 zhōnɡ nán jué duǎn xiǎo , hé yǐ shǒu wánɡ chénɡ ? 
    府 帖 昨 夜 下 , 次 选 中 男 行 。 中 男 绝 短 小 , 何 以 守 王 城 ? 
     
     
    féi nán yǒu mǔ sònɡ , shòu nán dú línɡ pīnɡ 。 bái shuǐ mù dōnɡ liú , qīnɡ shān yóu kū shēnɡ 。 
    肥 男 有 母 送 , 瘦 男 独 伶 俜 。 白 水 暮 东 流 , 青 山 犹 哭 声 。 
     
     
    mò zì shǐ yǎn kū , shōu rǔ lèi zònɡ hénɡ 。 yǎn kū jí jiàn ɡǔ , tiān dì zhōnɡ wú qínɡ 。 
    莫 自 使 眼 枯 , 收 汝 泪 纵 横 。 眼 枯 即 见 骨 , 天 地 终 无 情 。 
     
     
    wǒ jūn qǔ xiānɡ zhōu , rì xī wànɡ qí pínɡ 。 qǐ yì zéi nán liào , ɡuī jūn xīnɡ sàn yínɡ 。 
    我 军 取 相 州 , 日 夕 望 其 平 。 岂 意 贼 难 料 , 归 军 星 散 营 。 
     
     
    jiù liánɡ jìn ɡù lěi , liàn zú yī jiù jīnɡ 。 jué háo bú dào shuǐ , mù mǎ yì yì qīnɡ 。 
    就 粮 近 故 垒 , 练 卒 依 旧 京 。 掘 壕 不 到 水 , 牧 马 役 亦 轻 。 
     
     
    kuànɡ nǎi wánɡ shī shùn , fú yǎnɡ shèn fēn mínɡ 。 sònɡ xínɡ wù qì xuè , pú shè rú fù xiōnɡ 。 
    况 乃 王 师 顺 , 抚 养 甚 分 明 。 送 行 勿 泣 血 , 仆 射 如 父 兄 。 
  • 《新安吏》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我行进在新安道上,只听得闹哄哄正在点兵。我问新安的官吏:“难道因为县小,就没有成年的壮丁?”“府上的军帖昨夜刚下达,无丁轮到中男行。”“这些中男实在太矮小,用他们怎么守王城?”肥壮点的尚有母亲相送,那瘦弱的可就孤苦伶仃。河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似乎仍留着哭声。“不要把你的眼睛哭得枯干,收住你的泪水奔涌纵横。眼睛枯了就要露出骨头,可天地却始终那样无情! 我们官军要攻取相州,日夜盼望能够平定。谁想到敌情难以预料,官军溃败如星散归营。就食还靠近老营,练兵也依凭着旧京。挖壕沟不会深得见水,放军马活儿也还算轻。更何况官军名义正,士兵抚养很分明。送别战士莫要用悲泣,对待士兵,郭仆射一如父兄。”
  • 【注释】 ①诗题下原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以60万官军围困邺城,攻打安庆绪,在史思明的攻击下溃败。为挽救危局,唐王朝强行征兵。时杜甫由洛阳到华州,途中经过新安、石壕村、潼关等地,就途中所见所闻,写了此诗及《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六诗,被后人称作“三吏”、“三别”。

    ②客:杜甫自称。新安:县名,今属河南。

    ③“县小”句:此为诗人问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规定,男子23岁以上称丁,18岁到22岁称中。诗人因为见到所抽的兵丁都年龄较小,所以有此一问。

    ④帖:即军帖,军事文书。唐代为府兵制,所以称府帖。中男:通常认为是18—22岁的男青年,但也有认为15岁为中男的(见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兵车行》有“十五北防河”句,可见当时确有15岁即从军的,与下文“绝短小”也较帖切。此二句为吏的回答。

    ⑤绝:极,太。王城:此指东都洛阳。此二句又为诗人的问话。

    ⑥伶俜(ping乒):孤零零的样子。因父母都已在战乱中死去,无人抚养,所以更显得瘦弱。

    ⑦眼枯:流干了眼泪。此二句以下是诗人劝慰出征人的送行人的话。

    ⑧“天地”句:明·王嗣奭认为,此处“不言朝廷,而言天地,讳之也。”其实这里不仅是讳,也是用《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二句的意思,指斥朝廷之不仁。

    ⑨相州:即邺城。日夕:日夜。平:收复。

    ⑩归军:指官军败归。星散营:形容围困邺城的60万官军营垒四散,各归本州。

    (11)故垒:指河阳旧营垒,靠近洛阳。旧京:指洛阳。时郭子仪邺城败后,退守洛阳。

    (12)王师顺: 是说官军是平叛的正义之师。“抚养”句:言王师对士卒的抚爱是毋庸置疑的。

    (13)仆射(ye夜):官名。此指郭子仪。郭曾任尚书左仆射,这里仍用旧官职相称。
  •  
    【集评】 宋·王应麟:“汝坟之诗曰: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此诗近之。山谷所谓 ‘论诗未觉国风远’。” ( 《困学纪闻》卷十八)
     
    明·张綖:“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 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之哀之者,是亦刺也。”(《杜工部诗通》卷七)
     
    明·王嗣奭:“此诗炉锤之妙,五首之最。……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 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 ‘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籍! ……不言朝廷言 ‘天地’,讳之也。” (《杜臆》卷三)
     
    清·黄生:“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之意。盖亦极厌六朝人拟作之不情耳 。( 《杜诗说》卷一)
     
    清·邵长蘅: “《新安》至《无家》六首,皆子美时事乐府也。曲折凄怆,直堪泣鬼神。” (《批杜诗阐》)
     
    清·浦起龙: “ 《新安吏》,借题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首叙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情。先以恻隐动其君上,后以恩谊劝其丁男,义行于仁之中,此岂寻常家数?……‘天地’固是为朝廷讳,然相州之败,实亦天地尚未悔祸也。篇中‘守王城’、‘依旧京’,皆点清戍守眉目处。”(《读杜心解》卷一之二)
     
    清·杨伦:“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摹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苕华’、‘草黄’之哀不过是也。乐天新乐府《秦中吟》等篇亦自出此,而语稍平易,不及杜之沈警独绝矣。”(《杜诗镜铨》卷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杜甫作《洗兵马》不久,由于九节度使未置统帅,而以宦官监军,使邺城久不下,上下懈怠。适逢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军救应,三月初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当日风沙极大,六十万官军步骑骤溃,朔方军退至河阳(今河南孟县),断河桥以保洛阳。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杜甫也赶紧离开洛阳回华州任所。
     
     为补充兵员,唐王朝在河南府都畿道实行了战时紧急征兵,征兵的对象大大放宽,甚于到了不分老幼和性别的程度,而负责征集任务的官吏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杜甫一路上都看到吏们的活动,及民间到处都演出着的生离死别的活剧,忍不住将这一路的亲身闻见写成了一组具有报告文学性质的作品,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统称“三吏”、“三别”,以吏、别为名,岂偶然哉。“三吏”客观叙事夹带问答,“三别”以代言体纪征行者言辞,六诗相互联系,浑然一体,而又各叙一事,独立成篇。
     
     新安西邻洛阳,是杜甫经过的第一站,《新安吏》也是组诗第一篇,六诗的总领。
     
     诗分三段。前八句叙点兵之事,出以诗人和新安吏的问答。“县小更无丁”一句为诗人问话,这五字中包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首先是看到新兵年纪尚小,是些未成年人、然后想到新安县小,也许征集不到足够的兵员,不得不尔;继而又感到怀疑,虽说是小县,难道真个就没有成年男子吗,这个残酷的事实简直叫人不敢置信。几层意思,可谓千回百折,包含对县情的理解,对差吏工作的体谅,更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府帖(军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吏的回答,这里也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昨发军帖,今即征兵,可见期限之紧急;二是成年男子确已征完,征集中男有文件依据;三是表明吏的态度,是照章办事。于是诗人不禁脱口又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洛阳)?”这话有两重涵义:一是承认吏的无可非议,二是耽心这些发育不良的孩子们能否担当起保卫东都的重任。按唐制或以十六岁为中男、或以十八岁为中男,但这些孩子成长的年代不幸遭遇战争,就显得发育不良,个头矮小。诗人在这里的耽心不仅是冲着这娃娃兵,也是冲着战局、忧念国事的。
     
     “肥男有母送”等八句写送别之苦,这些中男,比较健壮的还有母亲相送,——父亲呢?还用问吗,父亲显然早已从军了。而瘦小一点的连母亲也没有格外显得孤苦伶仃。由此可见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征兵也已到了不分贫富的关头了。明人王嗣窅说:“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略)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以下像是补叙杜甫劝慰中男及送行人的话,又像是诗人心中想到的话。他说,快别哭坏了身体,快把泪水擦干,本来情形就很糟了,哭伤了身子岂不更加坏事。“天地终无情”语极耐味,其实与天地何干,只是战争无情,军帖无情,至于叛匪、又岂止无情而已!
     
     不少论者总说当时兵役不合情理,说杜甫对征兵的态度有矛盾。其实任何卫国性质的战争打下去,其兵役都有强制性、机动性,都是以牺牲个人以保全国家为前提的,都是无情的,但未必不合理。也许不合理的不是兵役,而是战争本身——在战争已经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的时候,为了消灭战争,人们只能加入战争,成为阻止它的一个小小齿轮。杜甫是深深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痛恨战争和叛匪,同情无辜的人民,却并不反对兵役。这种态度也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的,不存在什么矛盾。
     
    最后十二句补说点兵之由,并对新兵寄予良好祝愿。“我军取相州”四句写相州兵败,乃是这次征兵的原因。“归军”本是溃军,措辞避免了贬义。“就粮近故垒”四句写河阳防线的情况,说军中粮草不乏,新兵将在洛阳进行军训,驻扎在黄河边上,挖掘战壕和牧马的劳役都不算重,估计中男们还是可以逐渐适应。“况乃王师顺”四句说王师平叛是名正而言顺的,而郭子仪又是个会带兵的人,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差可引为安慰的了。这里讲的既是实情,也包含诗人的一种祝愿。
     
    包括本篇在内的“三吏”、“三别”,从纯诗的角度而言都未免质木无文,不那么有诗意。然而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批诗具有纪实性、新闻性和典型性,是不折不扣的报告文学,诗体的报告文学。这正是杜甫的一个创举,无怪前人目之为“诗史”。
  • 史诗般的篇章在杜诗中俯拾皆是,“三吏”、“三别”又是其中的名篇。这一组诗取材于这样一段史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的安史叛军,次年春,节度使兵败,郭子仪退守河阳。为此,唐王朝又大肆征兵。在兵荒战乱之际,杜甫由洛阳回华州,就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题下原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新安吏的对话,通过送行场面的描绘,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征兵拉夫给人民造成的惨重苦难,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既同情人民深受兵灾之苦,又安慰劝勉人们去应征服役的思想矛盾。
     
    开头两句,诗人以极省的笔墨,勾勒了征兵集合的喧闹场面。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闻声前往,看到被征者中有不到壮丁年龄的中男,便质问起新安吏来。新安吏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明兵源匮乏,只好以中男顶替,而这又是官府的决定。事实正是如此:“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战争给人民造成家破人亡,十室九空。当诗人再次诘问新安吏“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时,吏便无言以对了。接下两句,选择两个典型人物形象来描写,一胖一瘦,一个有母相送,一个孤苦伶仃。可见战祸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这里的“独”字和前面的“绝”字,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怜爱和同情,甚至于要鼻酸泪流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渲染了傍晚送行的凄凉气氛,同时又巧妙地过渡到下文,引出诗人的宽慰之辞。让送行的母亲们止住眼泪,保重身体。娓娓而谈,亲切感人。如何面对这妻离子散的残酷现实呢?那只好怨天怨地了,因为忠君的诗人是不敢也不愿直刺皇帝的。那只好归咎于叛军狡猾,难于对付了,因为朝廷的官军本来是可以取胜的。至于为何失利,连诗人也说不清。为了让应征者愉快前往,让送行人消除顾虑,诗人又不厌其详地向人们宣传官兵乃仁义之师,有吃有喝,劳役不重,抚恤士卒,顺天有名。更重要的是,还有“谋深古来少”、爱兵如子的郭统帅。当然,这里有美化粉饰之嫌,可是诗人的用心确是良苦的。
     
    张綖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杜诗详注》引)这一段话较恰当地分析了杜甫对战争的态度:他并不一味地反对战争,只是反对那些穷兵黩武的非正义战争;而对正义的战争则是同情支持的。“老妪力虽弱,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在杜甫的笔下,连老太太、新娘子都深明大义,拥军支前。诗人直面现实,既同情为罹战祸而处水火的人民,又鼓励他们应召出征,其思想的矛盾,心情的复杂,全都体现在诗篇中。
     
    “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摹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题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铨》)《新安吏》继承了古乐府的表现手法,以重大历史题材入诗,灌注作者深情,选取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用对话的形式叙事、抒情、议论,语言纯朴自然。因此,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杜诗的人民性。
     
  •  
     
     
     
     
    此诗为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唐王朝官军步骑兵六十余万溃败于邺城之时。诗的原注曰:“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当时郭子仪退守河阳,以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皆率败兵退回本镇,安史叛军又卷土重来,形势十分危急。为了补充兵源,唐王朝又各处抽丁拉夫,洛阳一带,情况尤甚。杜甫时由洛阳回华州途中,据其身历目睹之事写成,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罹难的情景。
     
    《新安吏》是“三吏”中的第一首。“新安”,县名,在洛阳西。此诗通过新安吏征兵之事来反映吏、民之间的矛盾。此诗分为三段。开头八句为第一段,主要写“客”与“吏”之问答。“客行”二句为总写,交待时间、地点和事件。“喧呼”二字可看出吏的狂暴与“点兵”时之杂乱。《旧唐书·食货志》载:“天宝三载……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正常的征兵制度,成丁服兵役,中男不该被征,而此时新安吏所征多为中男,故“客”问“吏”:难道你们县里已无余丁可征了吗?这一尖锐的问话使新安吏很感狼狈,但狡猾的新安吏却借辞推诿,说依次抽选中男服役是按昨夜州府所下军帖行事的。“客”见“吏”为抓中男辩护,于是再次正面提出质询:中男又矮又小,如何能防贼以守住东都洛阳?吏理亏词穷,无言以对。这两问一答,清楚地表明新安吏抓中男服兵役是非法之举。“肥男”四句为第二段,写被征服役人的情况:肥男虽有母送,然已暗示其无父;瘦男孤独无人送,表明其已是孤儿。白水东流,征人远去,黄昏日暮,青山下犹是一片哭声,确是一幅凄凄惨惨的情景。“莫自使眼枯”至结尾为第三段,完全是“客”对哭送者劝慰之词。“莫使”四句是劝说送者收住眼泪,不要哭坏了双眼,因为即使你哭瞎了眼,也不会受到在上者的同情。“我军”以下12句,诗人又以大局为重,对送者进行劝说: 目前国难当头,形势危急。入伍后,就粮近在故垒,练兵就靠着洛阳,离家不会太远;并且到军中干掘壕、牧马之事,劳役也不算太苦;况且王师名正言顺,体恤爱护士兵,仆射(相当于宰相)郭子仪更像父兄一样慈爱,因此,不必泣血相送。全诗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集团无能、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等罪恶的深刻揭露,又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支持平叛战争,以致对应征者、送行者进行劝慰和鼓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都有积极的意义。
     
    此诗选材典型,构思精巧,反衬和对比明显,语言精练准确且极有分寸,感情色彩深挚浓烈,共同构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沈德潜评此诗曰:“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唐诗别裁》)邵子湘曰:“《新安》至《无家》六首,皆子美时事乐府也。曲折凄怆,直堪泣鬼神。”(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二说皆为精当之论。汉代乐府诗多“缘事而发”之作,思想性、现实性很强;建安时期,曹操等人用乐府古题反映时事、抒怀言志;南北朝乐府则多不反映时事;至唐,则将对社会有批判意义的诗称作“乐府”,但仍多沿用古题。至杜甫则首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用新题写时事,这种“时事乐府”即是新体乐府,直接地、及时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事件,揭示其本质,作者以鲜明的爱憎褒贬态度干预时政,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现实性。自命新题写时事的新乐府运动虽然正式开始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但开创之功却在老杜。杜甫以其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写出了大量的时事乐府,不仅把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更加成熟、更加自觉的阶段,而且开创了新乐府一体,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历代诗词精品之《新安吏》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孤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作《洗兵马》不久,由于九节度使未置统帅,而以宦官监军,使邺城久不下,上下懈怠。适逢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军救应,三月初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当日风沙极大,六十万官军步骑骤溃,朔方军退至河阳(今河南孟县),断河桥以保洛阳。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杜甫也赶紧离开洛阳回华州任所。
 为补充兵员,唐王朝在河南府都畿道实行了战时紧急征兵,征兵的对象大大放宽,甚于到了不分老幼和性别的程度,而负责征集任务的官吏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杜甫一路上都看到吏们的活动,及民间到处都演出着的生离死别的活剧,忍不住将这一路的亲身闻见写成了一组具有报告文学性质的作品,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统称“三吏”、“三别”,以吏、别为名,岂偶然哉。“三吏”客观叙事夹带问答,“三别”以代言体纪征行者言辞,六诗相互联系,浑然一体,而又各叙一事,独立成篇。
 新安西邻洛阳,是杜甫经过的第一站,《新安吏》也是组诗第一篇,六诗的总领。
 诗分三段。前八句叙点兵之事,出以诗人和新安吏的问答。“县小更无丁”一句为诗人问话,这五字中包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首先是看到新兵年纪尚小,是些未成年人、然后想到新安县小,也许征集不到足够的兵员,不得不尔;继而又感到怀疑,虽说是小县,难道真个就没有成年男子吗,这个残酷的事实简直叫人不敢置信。几层意思,可谓千回百折,包含对县情的理解,对差吏工作的体谅,更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府帖(军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吏的回答,这里也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昨发军帖,今即征兵,可见期限之紧急;二是成年男子确已征完,征集中男有文件依据;三是表明吏的态度,是照章办事。于是诗人不禁脱口又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洛阳)?”这话有两重涵义:一是承认吏的无可非议,二是耽心这些发育不良的孩子们能否担当起保卫东都的重任。按唐制或以十六岁为中男、或以十八岁为中男,但这些孩子成长的年代不幸遭遇战争,就显得发育不良,个头矮小。诗人在这里的耽心不仅是冲着这娃娃兵,也是冲着战局、忧念国事的。
 “肥男有母送”等八句写送别之苦,这些中男,比较健壮的还有母亲相送,——父亲呢?还用问吗,父亲显然早已从军了。而瘦小一点的连母亲也没有格外显得孤苦伶仃。由此可见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征兵也已到了不分贫富的关头了。明人王嗣窅说:“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略)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以下像是补叙杜甫劝慰中男及送行人的话,又像是诗人心中想到的话。他说,快别哭坏了身体,快把泪水擦干,本来情形就很糟了,哭伤了身子岂不更加坏事。“天地终无情”语极耐味,其实与天地何干,只是战争无情,军帖无情,至于叛匪、又岂止无情而已!
 不少论者总说当时兵役不合情理,说杜甫对征兵的态度有矛盾。其实任何卫国性质的战争打下去,其兵役都有强制性、机动性,都是以牺牲个人以保全国家为前提的,都是无情的,但未必不合理。也许不合理的不是兵役,而是战争本身——在战争已经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的时候,为了消灭战争,人们只能加入战争,成为阻止它的一个小小齿轮。杜甫是深深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痛恨战争和叛匪,同情无辜的人民,却并不反对兵役。这种态度也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的,不存在什么矛盾。
 最后十二句补说点兵之由,并对新兵寄予良好祝愿。“我军取相州”四句写相州兵败,乃是这次征兵的原因。“归军”本是溃军,措辞避免了贬义。“就粮近故垒”四句写河阳防线的情况,说军中粮草不乏,新兵将在洛阳进行军训,驻扎在黄河边上,挖掘战壕和牧马的劳役都不算重,估计中男们还是可以逐渐适应。“况乃王师顺”四句说王师平叛是名正而言顺的,而郭子仪又是个会带兵的人,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差可引为安慰的了。这里讲的既是实情,也包含诗人的一种祝愿。
 包括本篇在内的“三吏”、“三别”,从纯诗的角度而言都未免质木无文,不那么有诗意。然而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批诗具有纪实性、新闻性和典型性,是不折不扣的报告文学,诗体的报告文学。这正是杜甫的一个创举,无怪前人目之为“诗史”。

《新安吏》xin ’an li

The Officer of Xin’an County→杜甫 (Du 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