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揭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揭帖

揭帖

本指启事,此处指礼单,故下文又称礼物揭帖。

☚ 礼部尚书   白米五百石 ☛

揭帖

揭帖

旧时张贴的启事。那些不具名而有揭发性质的称“匿名揭帖”。

☚ 经忏   北堂 ☛
揭帖

揭帖

也作揭贴。宋明时是地位低者呈上级的书帖。原为张贴揭白之意,后则亦用以称说事的手帖。明《通雅》:“宋元丰中昭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世说》以如意帖之是也。今人因有揭帖之名。”《明史·刘大夏传》: “帝曾喻大夏曰:‘临事辄思召卿,虑越职而止,后有当行罢者,具揭帖以进。’大夏顿首曰: ‘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矣。揭帖滋弊,不可为后世法。’帝称善。”就《金瓶梅》看,揭贴多用于官员间拜会,然如第二十七回: “然后引见太师,老爷看了揭帖,把礼物收进去”,则又充作礼单。

☚ 生展担   投肉壶 ☛

揭帖jiē tiě

指张贴出来的揭露隐秘私事的告示:(贾琏)便从靴掖儿里头拿出那个~来,扔与他瞧。(九三·1203) (凤姐)听见外头贴了匿名~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忙问贴的是什么。(九三·1202)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揭帖
揭帖  jiētiě

明清一種内閣直達皇帝之機密文件。後使用漸廣,凡公開的私人啟事,亦稱揭帖。明·戚繼光《練兵實紀雜紀·儲練通論上》:“凡有大事申報上司,於文書之外,仍附以揭帖。”《清會典事例·刑部·刑律訴訟》:“順治十七年議准:凡有投遞匿名揭帖及張貼揭帖串通棍徒夥詐者,責成五城御史及該地方官役嚴行拏究。”

揭帖

古代的一种公文形式。揭帖原是一种密奏公文,奉旨对答,向皇帝陈述密议。明代又以揭帖作为题本的副本,清代的揭帖完全就是题本的副本。如各省向皇帝用题本报告某一案件,同时即抄录一副本咨呈刑部,这种副本即揭帖。揭帖的作用是使有关部门较快的得知应办事务,题本经票拟、批红才抄送有关部门核拟办理,而揭帖却可早于题本送达,使有关部门能有所准备。

揭帖

揭帖

明代下级官吏向皇帝揭发他官有不端行为的便条。《明史·职官志一》: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 (各殿大学士)审署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 教训   节度 ☛
揭帖

揭帖

亦称揭贴。原意为张贴。明朝时初指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密封机要文件。后使用渐广,凡私人张贴或散发的启示等亦称揭贴,类今之大小字报、传单等,有具名者,有不具名者。多用于辩理、申冤、攻讦、通告。明代劳动人民和农民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进行反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宣传,曾出现过大量印刷的揭帖。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经常用此公布政策,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劣政恶行,张大起义声势,进行动摇和瓦解敌军军心的宣传。

☚ 越社丛刊   董显光 ☛

揭帖

明制,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件。其后使用渐广,凡公开的私人启事亦称揭帖。不具名而有揭发性质者称曰“匿名揭帖”。

揭帖

〈名〉分项记载事物、说明原委的帖子,如礼品单、节目单、状单等。
《金》三五: 西门庆在厢房中,看着陈经济、书童封了礼物尺头,写了~,次日早,打发人上东京,送蔡驸马、童堂上礼。又七六: 然后才是海盐子弟上来磕头,呈上关目~。
《醒》四六: 媒人到家,家人同了魏三拿了一个~回来。那~上面写道:“具禀人魏镜,禀为强夺亲子事……”又八四: 况且他是武将,若离了我这文人,孤身到京,要个人与他做辨本~都是没有人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