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抗病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

植物体具有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有时特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长期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保持物种繁衍所必需的特性。主要研究抗病性的性质和类型; 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寄生性的起源和演化; 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环境因素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植物抗病机制; 抗病性鉴定、抗病育种原理和方法; 抗病品种的合理使用等。
简史 19世纪中期以后,各国学者相继发现和描述了植物对各种类型病原物的抗病性。1905年英国的比芬(R.Biffen)发表了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结果,首开抗病性遗传分析的先河。1896年瑞典的埃里克森(J. Eriksson),1916年美国的斯塔克曼(ElvinCharles Stakman)等关于麦类秆锈病菌寄生性分化以及同一时期关于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现,有力地促进了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结果育成了一大批高效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成为植物病害的一个重要防治手段。1940年德国的缪勒(K.O.Muller)发现了植物保卫素,促进了对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弗洛尔(H.H.Flor)通过对亚麻抗锈性和亚麻锈菌毒性的遗传研究,建立了“基因对基因”学说。
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被广泛应用后,因病原物小种变异而“丧失”抗病性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1963年南非的范德普朗克(Vanderplank)提出了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的观点,倡导研究植物抗病性的群体属性和群体效应。另一方面,染色体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先后被用于转移异源抗病基因和探索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表现及遗传 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物的一种适应性,植物及其病原物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使植物寄主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抗病性,而病原物产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病原物寄生性水平越高,寄生专化性越强,则寄主对该病原物的抗病性分化亦越强,结果是植物产生了小种专化抗病性,病原物进而亦产生了有品种专化的致病性(毒性)。
植物抗病性通常是指对一定病原物种或一定小种的抵抗性,并不是指能抵抗其它多种病原物的多抗性。植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在表现免疫(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到高度感病之间存在高度抗病、中度抗病、中度感病等一系列中间类型。如何划定抗病和感病的分界线,需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要求,按照具体情况确定。
抗病性是一种遗传性状,是由抗病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可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子代。抗病植物的遗传潜能,遇到病原物侵染后才得以表现。抗病性的表现型实际上是在环境条件作用下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结合体的表现型。“基因对基因”学说揭示了寄主——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间具有亲和性时,寄主表现感病; 具有非亲和性时表现抗病。感病的植物在优良栽培条件下或经某些化学药剂(例如三唑类杀菌剂)处理后,往往减轻发病,甚至出现与抗病品种类似的低侵染型病斑,但这些表现不能遗传,与植物抗病性有本质区别,有人称此为“栽培免疫”或“化学免疫”。
抗病性利用 利用植物抗病性防治病害经济而有效。对于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病毒病害和大区流行气传病害,种植抗病品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长期以来,植物抗病育种曾偏重于选择和利用垂直抗病性(低反应性抗病性),植物固有的水平抗病性因不被选择而逐代流失,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当狭窄与脆弱,一旦病原菌毒性类型改变,就可能酿成病害大流行。基于这种历史教训,人们致力于系统搜集、全面鉴定植物抗病种质资源,选育具有复杂遗传基础的多抗性,持久抗性的品种。同时通过抗源或抗病品种的地区合理布局或轮换使用,抑制病原物毒性小种的发展和积累。

抗病性

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或抑制病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特性。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