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打草惊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指作事不密,反使敌人有所警戒,预作防备。《水浒传》二十九: “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 打边鼓 打退堂鼓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打草惊蛇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故事】:唐朝有个人叫王鲁,在他做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县令时,贪赃枉法,搜刮了不少钱财。他的下属官吏,也都敲榨勒索,干了不少坏事。有一次,下面有人联名控告他的主簿(管理文书簿箱,执掌印鉴的官)营私舞弊,受人贿赂。状纸上列举的罪行正是王鲁干惯了的。他边看状纸边打寒颤,心想:若是认真追究起来,件件、桩桩差不多都与自己有关呀。怎么办?最后他心神不定地竟在状纸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躲藏在草里的蛇。原是比喻惩乙警甲的,后比喻行动不缜密,致使对方有所警惕、防备。原作“打草蛇惊”。 【古例】:宋·朱熹《朱文公集》:“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岸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杜鹏程《保卫延安》:“派两个战士跳下去么。不,手边这几个战士经验差,事事太重大,成败就看这一着,打草惊蛇就糟透咯。”
打草惊蛇 王鲁为当涂宰①,渎②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③。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南唐近事·类说》 【注释】 ①宰:主官,这里指县令。当涂为今安徽当涂县。②渎:通黩,贪污。③会:恰巧、适逢。主簿:管理文书簿籍的官员。 【意译】 王鲁在做当涂县令的时候,专门从事贪污财物的勾当。有一次,正好碰上自己所辖地区的居民连状告发他的主簿贪污受贿。王鲁在状子批道:“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伏在草丛里的蛇却已经惊骇不已了!” 【解说】 如果仔细看来,作为当涂县令的王鲁倒还有些自知之明:居民连状告发主簿,并没有直接牵扯到他王鲁,这在一般的官吏那里,或者可以不闻不问,接下此案不管;或者可以丢卒保车,牺牲一个主簿以显自己的所谓清廉正直。然而,他却不仅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来给自己树立名声,而是自己整日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罪过也会有朝一日东窗事发。这真是一个涉官场未深的新进官吏的典型心态。而且,在连状书中判上的“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的批语,就更显得他在官场上的糊涂与稚嫩。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批示,不是自己贪污受贿的自供状吗?不过,更为糟糕的却在于:主簿贪赃枉法,受贿舞弊,引起了广大居民的共同谴责,然而,居民的连状却是递到了主簿的上司、一个同样腐败的王鲁手中。这真是白费气力、空忙一场!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则寓言在向我们喻示了一个人受到惩罚,另一个人也会感到恐慌这样的本原意义之外,它其实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主簿的罪行引起了人们的共愤,但是,人们的心声却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王鲁尽管可能一不小心发出了“打草惊蛇”的感慨,然而,又有谁起来揭发他的罪行呢?这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官僚统治的巨大毒害。 【相关名言】 为政者, 莫善于清其吏也。 ——魏征 吏不廉平, 则治道衰。 ——班固 打草惊蛇 指打动杂草,惊动了草丛中蛇。意指行动不密,使对方有了警觉,预先作好防备。或为办事不慎,暴露了真实意图。 唐朝时当涂县令王鲁,与部下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有人告发他的主簿受贿。王鲁看过状子,见所列罪状,均牵连自己,不由在状子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在抗美援朝中,美军构筑防御工事设置暗堡等,我志愿军为搞清美军火力部署及暗堡位置,使用夜间小股佯攻或用投罐头筒等办法引诱敌人开火,搞清敌火力位置。 打草惊蛇有两种含意。一是积极的,为搞清对方内部的真实情况,采取必要的佯动或虚假的行动,引诱对方暴露主要目标或其真实意图。二是消极的,为掌握对方有价值的情况,却因施行办法不力或疏忽、暴露了己方的计划,惊动对方掩藏起真实情况。 打草惊蛇 王鲁为当涂宰①,渎②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③。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南唐近事·类说》 【注释】 ①宰:主官,这里指县令。当涂为今安徽当涂县。②渎:通黩,贪污。③会:恰巧、适逢。主簿:管理文书簿籍的官员。 【意译】 王鲁在做当涂县令的时候,专门从事贪污财物的勾当。有一次,正好碰上自己所辖地区的居民连状告发他的主簿贪污受贿。王鲁在状子批道:“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伏在草丛里的蛇却已经惊骇不已了!” 【解说】 如果仔细看来,作为当涂县令的王鲁倒还有些自知之明:居民连状告发主簿,并没有直接牵扯到他王鲁,这在一般的官吏那里,或者可以不闻不问,接下此案不管;或者可以丢卒保车,牺牲一个主簿以显自己的所谓清廉正直。然而,他却不仅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来给自己树立名声,而是自己整日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罪过也会有朝一日东窗事发。这真是一个涉官场未深的新进官吏的典型心态。而且,在连状书中判上的“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的批语,就更显得他在官场上的糊涂与稚嫩。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批示,不是自己贪污受贿的自供状吗?不过,更为糟糕的却在于:主簿贪赃枉法,受贿舞弊,引起了广大居民的共同谴责,然而,居民的连状却是递到了主簿的上司、一个同样腐败的王鲁手中。这真是白费气力、空忙一场!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则寓言在向我们喻示了一个人受到惩罚,另一个人也会感到恐慌这样的本原意义之外,它其实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主簿的罪行引起了人们的共愤,但是,人们的心声却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王鲁尽管可能一不小心发出了“打草惊蛇”的感慨,然而,又有谁起来揭发他的罪行呢?这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官僚统治的巨大毒害。 【相关名言】 为政者, 莫善于清其吏也。 ——魏征 吏不廉平, 则治道衰。 ——班固 打草惊蛇 意思是一事物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事物的变化,揭示出事物的因果关系,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搞清前因后果。运用于军事,就是战争中发现有怀疑的就要侦察清楚,等掌握了被怀疑现象的实情后再采取行动。 北魏末年(公元524年7月),破六韩拨陵领导的起义军,同魏军在白道(内蒙呼和浩特西北) 相遇。这个地方是一片高高的蒿草,很便于隐藏军队。破六韩拨陵骑在马上,向魏军左右两边的草原眺望,发现魏军右边约两里地处,鸟群乱飞,不敢降落,就怀疑该处草丛中藏有敌军。于是,他下令兵分四队,每两队为一组,分别向魏军张开奔驰,好似两把大钳分别向魏军钳去。果然,埋伏在右草丛中中的魏军见起义军冲来,就沉不住气了,从草丛中跳出来就逃。正面的魏军见伏军溃逃,失去配合,不战自乱。这时,起义军的骑兵已冲到跟前,将魏军包围了起来。经过激战,全歼魏军三万余人。如果起义军只看到正面的魏军,而忽视了魏军右边草丛上方“鸟群乱飞”的可疑点,就会在作战时中魏军的埋伏。 运用打草惊蛇的谋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一是在发现了对方的某种现象后,通过侦察搞清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从“惊蛇”分析“打草”,找出草动的原因。二是为了了解对方,采取某种手段刺激对方,使其惊慌失措,暴露出真实情况。这是从“打草”达到“惊蛇”、暴露“蛇”的目的。 打草惊蛇 原谓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唐朝时,当涂县令王鲁爱财贪污,他的主簿(秘书)也营私舞弊,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递状控告他的主簿。王鲁看到状子上列举的罪状,每件都和自己有牵连,不免心里发慌,同时也庆幸这份状子落在自己手里。但是由于太过紧张,竟然随手在状子上批下了内心的话:“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 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已经受惊了。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 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有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 可是后来“打草惊蛇”却逐渐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一般用来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觉察并预先防备。 打草惊蛇比喻惊动对方。《水浒传》第二九回: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打草惊蛇刚刚触动乙就惊动了甲。多比喻行事不慎密,使对方有所警觉而预作防备。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四: “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贿,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六八回:“你不要性发,且叫女儿款住他,休得打草惊蛇,吃他走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一回:“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原谓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原指用棍棒拨动草丛,惊走了草丛中的蛇。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惊动了对方。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成〉比喻因为行动不谨慎而惊动了对方:不可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南唐末人王鲁为当涂宰,十判贪污案,谓部民状诉为打草蛇惊。谓情事相类,故惩甲而使乙惊。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宋朱熹《朱文公集》二九《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水浒传》第二九回:“等明日先使人去那里探听一遭,若是本人在家时,后日便去:若是那斯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却是不好。”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比喻轻举妄动,行事不密,使对方得以警戒、预防。《水浒全传》二九回:“等明日先使人去那里探听一遭,若是本人在家时,后日便去;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足,却是不好。”《文明小史》一回:“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参见“打草蛇惊”。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动词性,连动结构。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由于做法不慎而惊动了对方,用于贬义。 打草惊蛇(反)文风不动 打草惊蛇割草惊动了蛇。原用来比喻甲乙相类,甲受到惩处,就使乙感到惊慌;后用来比喻行动不缜密,事先惊动了对方。南唐当涂县令王鲁贪赃枉法,手下官吏也一个个敲诈勒索,腐败成风。有一次,有人告发主簿贪污,王鲁看到罗列的罪状都与自己有牵连,不禁吓得惊恐万状。慌乱之中,他竟作了这样的案断:“汝虽打草,吾已蛇惊。”(见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兵不厌权 军不厌诈 ☚ 其他军事策略 手段 ☛ 打草惊蛇打草惊动了草里的蛇。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方受到挫折而引起乙方畏首畏尾。军事上也用来比喻行事不密,反使对方有了警戒,预先作好防备。《朱文公集·答黄仁卿书》:“所示札子,语简意足,李仓必须留意;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惊蛇,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cause undesired agitation; do sth that results in raising an alarm for the enemy; frighten away thieves by raising a scare; indiscreetly wake (/disturb) a sleeping lion (/wolf); put the enemy on guard (/the alert) by premature (/indiscreet)action 打草惊蛇da cao jing she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打草惊蛇stir the grass and alarm the snake—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wake a sleeping wolf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原指惩罚了某人,也警告了另一个人。后多比喻采取秘密行动时,不慎走漏了消息。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 cause undesired agitation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解义】打草时惊动了草中的蛇。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前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辞源》此语作“打草蛇惊”,其源云: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塗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类说》二一)又朱熹《朱文公集·二九·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也作“打草惊蛇”《水浒》二九:“等明日先使人去那里探听一遭,若是本人在家时,后日便去;若是那厮不在家时,郤在理会。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了他做了郤是不好。”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原指惩治某甲,乙感到恐慌。后比喻作事不密,使对方有所预防。唐·段成式《西阳杂俎》:“王鲁为当涂令,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鲁判曰:‘汝虽打草,吾己惊蛇。’”宋·朱熹《朱文公集·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元·王实甫《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四:“走荒郊旷野,把不住娇怯,喘吁吁难将两气接。疾忙赶上者,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榨勒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原比喻惩处一方而使相类的另一方有所警觉,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事先惊动了对方。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dú)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释义】比喻行事不谨慎,透露了风声,惊动了对方。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打草惊动藏在草丛中的蛇。本比喻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后指做事不慎,走漏消息,使对方有所警觉防备。王家斌《迷魂泉·雪人》一一:“你呀,老齐。脑子缺了根弦,你忘记吕副主任讲,在石竹口外调材料来到之前,不要~吗?” 行动不谨慎,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格式 比喻式。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纹丝不动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原比喻惩处一方以警告另一方或惩处一方而使另一方有所警觉。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事先惊动了对方。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宋·陈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当涂宰:当涂县长。部民:属下百姓。主簿:辅佐官。尹:长官。判:写判决词。“打草惊蛇”原指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后多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觉察后有所防备。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解释 惊:惊动。拨打草丛惊动了草丛里的蛇。比喻行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❶ 原比喻惩处一方以警告相类的另一方,或一方受挫而使另一方感到惊恐。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也说“打草蛇惊”。比喻行事不缜密,引起有关人员的警觉和防备。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解义】 打草时惊动了草中的蛇。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事前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ɡ shé用棍棒击草,惊动伏在草丛中的蛇。原是比喻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后来意思转变了,指行动泄漏消息,使对方有所警觉。《水浒传》六八回:“你不要性发,且叫女儿款住他,休得~,吃他走了。” 打草惊蛇da cao jing she打草时惊动了草中的蛇。原比喻惩罚甲而使乙警觉。后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打草惊蛇 前功尽弃dǎ cǎo jīng shé;qián gōng jìn qì形容由于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察觉和准备,致使以前功夫和成绩完全白费。黄欣祥、徐万明《“白魔”落网记》:“假如行动早了,查不到东西,就会~;如果行动迟了,船启动出了岙口,在海上会有许多麻烦。”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打草时惊动了草丛里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方受到惩处,乙方引起警觉。今比喻行动不小心,不周密,惊动了对方,使对方有所警戒,预作防备。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县名,在安徽省)宰(县令),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薄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TCXC【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打的是草,可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意是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dǎcǎo-jīngshé〔连动〕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用以指做事考虑不周,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和防备。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不管他是真是假,你的人都得仔细盯着,既不要与之联手,也不要~。”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惊:惊动。即做事不密,反使对手有所警戒,预作防备。也形容打击这方却惊动了那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