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皮筏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皮筏子

古称“革船”。回、撒拉、保安、东乡、土等民族的传统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黄河沿岸。其制法,编圆木棍为排,下拴数个、数十个皮囊即成,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载货,小的可载重四五吨,大的可载重一二十吨。它吃水浅,不怕搁浅触礁,操纵灵活方便。按制作原料又可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成。皮囊的制作方法是,将羊宰杀后,先去头,然后从颈口处取出肉、骨、内脏,剩下一张完整的皮子,将其放入水中浸泡数日,捞出曝晒一日,将毛刮净,灌入适量食盐、水和植物油,再次曝晒至外皮呈红褐色即可,组筏时用口吹充气,扎好口便成,结实耐用。牛皮筏的制作与羊皮筏大体相同。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亦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分羊皮筏与牛皮筏两种,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作。将牛羊宰杀后,完整剥下皮张,经过浸泡、曝晒、去毛净皮,灌入适量的食盐、胡麻油和水,揉制加工,皮呈红褐色,用细绳将四肢(留一肢作充气用)及颈缠牢,成皮袋,此称“浑脱”。唐李筌《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云:“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最初,填以羊毛、干草的充气皮袋均单个使用,唐代称之为“草囊”。后将若干草囊并在一起,架上木椽,以绳捆成整体,称之为皮筏。组筏时,对皮囊口吹气,扎好袋口,或十余只,或二三十只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大者一般可载数千斤乃至数万斤。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据史载,元初征大理时,以皮筏渡金沙江。嘉靖年间,明朝政府曾在东乡梨子山下的洮河上开渡口一处,用以运货载人。用皮筏摆渡,沿用至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