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筏子 筏子筏(木筏;竹筏) 槎(浮槎) 桴(桴筏;桴槎;木桴) 柎 栰 排(排筏;木排) 楂 泭(泭筏;乘~) 露桁 枋箄 ☚ 小船 船的各部 ☛ 皮筏亦称“筏子”。黄河上、中游一带回、撒拉、东乡、保安族使用的水上运载工具。由若干充气羊(或牛)皮袋(皮囊)绑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浮力大小与皮袋多少成正比。大者一般载数千斤,有多达数万斤的。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纵横洪涛,过滩不阻。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称。皮袋制作:先将囫囵脱下的整张牛、羊皮经过去毛,揉制加工,浸以檾油,然后将四肢及颈(可选其中一肢留作吹气)用细绳缠牢。这种皮袋叫作“浑脱”。组筏时用嘴吹气,待膨胀挽结,体轻而固。史载元初征大理时以此渡金沙江。明代文人曾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叟” 之佳句。旧时西北地区货物皆依此循黄河运至包头。 黄河边上的羊皮筏子 皮筏皮胎和木框架捆扎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水上运输工具。是由浮囊(草船、浑脱、红筒、皮胎)演变而来的。皮胎大多由羊皮和牛皮制作,其制作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已有严格的程序。传统的作法是:每年3月~5月宰杀山羊,割去头部及四肢,骨肉全部由颈部或臀部取出,要求不得损伤外皮,原皮在水中浸泡3日~4日,发出异味时捞出曝晒一天,拔去毛并清洗干净,再灌盐半斤用少量的水冲洗。然后再灌入250克胡麻油,扎紧开口,曝晒4日~5日,直到外皮油润呈红褐色为止,制成后折叠成扁平状存放备用。制作皮筏,根据筏子大小制作为框架,然后将皮胎用嘴或打气筒充气,将皮胎排列好,排好后用绳索将皮胎固定在木框架上即成。配上由柳木制成的上为直径3.3厘米,长约2米,下端扁平宽为16厘米的桨板。牛皮筏的制作与羊皮筏制作基本相同,只是组筏时皮胎充气不用嘴,取山羊皮袋,一端系一铁筒,塞筒入牛皮袋之口,用力掀动羊皮袋另一端则可充气。有时不充气而充货物,一般是皮毛、粮油等。无货时,填装草类,故也称 “草筏” 。皮筏可大可小,牛皮筏大型的由128个皮囊组成,小型的由64个皮囊组成。羊皮筏大型的由41排460个皮囊组成,中型的32排约396个皮囊组成,小型的由27排320皮囊组成,渡运筏一般由13个皮胎组成。皮筏寿命按行程计算,一般情况下,牛皮囊7.2万千米,羊皮囊3.4万千米。黄河皮筏运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等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