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管 皮管将两端与身体蒂连的移植皮肤,即双蒂皮瓣,缝成圆柱状,即称为皮管。皮管外层为皮肤,中心为脂肪组织构成的实体,实际并无管腔。皮管在使用过程中无创面外露,故又有闭合皮瓣之称。单蒂皮瓣缝成管状即时移转用于修复者,与皮管有实质差别,仍应视为皮瓣,而非皮管。皮管是Filatov (1917)、Ganzer (1917)、Gillies (1920)等人不谋而合的各自创造。皮管的创造为有蒂皮肤移植开辟了新的途径。 图1 皮管形成术 典型方法制成的皮管,缺点有二:一为皮管两端腹面与供皮区间的菱形创面,有时难以缝合严密,致常迟迟不愈;二为皮管与供皮区的缝合创口互相面对重合,彼此间易于发生渗血、渗液的浸渍和缝线粘结,互相干扰,影响顺利愈合。为此另有不少改进设计如Davis、Bunnell、Limberg等法(图2)。但均因顾此失彼,未能推广。在由肌皮动脉供血的皮肤部位形成皮管时,如皮瓣的长宽之比大于2.5~3,即不可一次制成,而需采用留桥的延迟方法分次完成(见“有蒂皮肤移植术”)。 图2 皮管形成的改进设计法 常用的皮管因其供皮区较为固定,故一般均按所在解剖部位命名。皮管的走行方向也较恒定,多沿该部位皮下主要血管的走向形成。临床上较常用的皮管有如下几种(图3): 图3 常用皮管示意 颈斜皮管 是沿胸锁乳突肌走向所形成的细长皮管。多用于耳、鼻等器官不全缺损的修复。可以直接移转到修复部位。但供皮区的缝合瘢痕比较显露,有时可转变为增生性瘢痕,是其缺点。 颈横皮管 是在颈根部沿锁骨走向所形成的细长皮管。亦用于耳、鼻等器官不全缺损的修复。多需间接移转,但供皮区缝合瘢痕隐蔽,且较少发生增生。 胸肩峰皮管 是位于一侧前胸壁,自肩峰延向胸骨侧方的斜向皮管。常用于面颌部的修复,可以直接移转。有时在皮管的胸侧端可再连接一皮瓣,此时,皮管或仅起蒂的作用,以便于该皮瓣的直接移转,或其本身亦兼供作修复组织之用。 上臂内侧皮管 为在上臂内侧形成的纵行皮管。多用于耳、鼻等器官的修复再造。移转时,需行上肢与头部之间的强制体位固定,较为痛苦。 腹部皮管 是由腹壁外上方向内下方走行的斜向皮管,或为腹直肌部位的纵向皮管。多用于手、上肢、外生殖器、会阴等部位的修复,如用于头面部或下肢,则需采取以腕为中间媒介携带的间接移转方式。 胸腹皮管 是上起腋下,经胸腹壁向内下方斜行,止于接近耻骨联合部位的最大型皮管。因其长大,向上可用于头、面、颈,向下可用于下肢等部位的修复。可以直接移转。 背部皮管 是在一侧背部所形成的纵行皮管。亦较长而粗大。可用于头、面、颈等部的修复。采用直接或间接移转的方式。因皮管的供皮区位于睡卧时易于受压的部位,形成后须注意体位,严防压挤。 大腿皮管 为大腿前侧的纵行皮管。可用于阴茎再造,或会阴、小腿、踝、足等部位的修复。直接或间接移转均可。 此外,根据需要尚可在拇指指蹼、前臂、腹股沟、阴囊前正中等部位形成细小皮管,以供特殊修复之需。 ☚ 皮瓣 有蒂皮肤移植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