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内科学/战时传染病管理/战时部队预防接种/战时卫生流行病学侦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战壕热/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与副伤寒/炭疽/布鲁菌病/鼠疫/感染性腹泻/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肺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生物战剂引起的肺炎/化学战剂引起的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肺吸虫病/急性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风湿病/心肌炎/急性心包填塞症/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高血压病/心脏官能症/心跳骤停的急救/急性胃肠炎/急性腹痛/慢性上腹痛/慢性腹泻/胃肠官能症/尿路感染/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精神性多饮多尿症/贫血/出血性疾病/营养不良性水肿/维生素A缺乏病/脚气病/核黄素缺乏病/烟酸缺乏病/坏血病/一氧化碳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毒蕈中毒/木薯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有毒鱼类中毒/蛇毒中毒/虫螫中毒/电震/溺水/急性放射病/高原适应不全症/中署/低温病/雪盲/面神经炎/脑神经外伤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脊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横贯性脊髓病/外伤后脊髓空洞症/外伤后细菌性脑膜炎/外伤后迟发性脑脓肿/外伤后脑脊髓蛛网膜炎/散发性脑炎/脑出血/外伤后迟发性脑出血/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外伤性椎动脉血栓形成/脑脂肪栓塞/脑气体栓塞/外伤后静脉窦血栓形成/外伤后脑动脉瘤/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急性缺氧性脑病/急性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实质外伤后遗症/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红斑性肢痛/灼性神经痛/植物神经反射亢进症/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头痛/外伤后头痛/眩晕/外伤后眩晕/癫痫/外伤后晚期癫痫/晕厥/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外伤后迟发性颅内压增高/外伤后正压性脑积水/残肢痛/幻肢痛/战时精神疾病/战时癔症/战时神经衰弱/战时强迫性神经症/战时恐怖性神经症/战时焦虑性神经症/战时神经症性自动症/战时反应性精神病/战时脑外伤后综合征/战时脑外伤性精神病/战时感染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战时烧伤后精神障碍/战时精神分裂症/战时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创伤周围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细菌性皮肤病/皮肤霉菌病/药疹/疥疮/凹陷性角质溶解症/结节性痒疹/多汗症/隐翅虫皮炎/斑秃/冻疮/日晒伤
战时内科学
战时内科学也称野战内科学,是研究战时条件下,部队常见的重要内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及其诊断、治疗、预防的一门科学。它是军事医学中较年轻的分科,也是内科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战时内科学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战时部队各种传染病;战时各个系统的内科疾病(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精神、皮肤、血液和造血器官、营养缺乏等疾病); 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引起的疾病;战伤(如挤压伤、烧伤、冲击气浪伤等)所致的疾病;高温、低温、低气压所致疾疾; 某些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历史上,战争中作战部队因病减员远较战伤减员为多。作战的某一方兵力虽强,但因疾病流行而遭败北者屡见不鲜。例如十九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多次战争中曾由于霍乱、痢疾、伤寒与斑疹伤寒的流行造成军事行动中的巨大困难,影响战争结局。当时各国军队患者数是伤员数的4~5倍;此后由于医疗预防工作的进步,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伤致死者占死亡总数的51.58%,因病致死者占48.4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伤致死者占死亡总数的95.13%,因病致死者仅占4.87%。但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伤、病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口数的统计资料,伤员仅占伤病总人口数的31.56%,而患者则占68.44%;足见疾病对于部队战斗力影响是很大的,内科疾病防治工作对于保障部队健康和维持战斗力也显得更为重要。
野战内科学是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并随着内科学、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进展而逐步形成。十九世纪末叶,欧洲交战各国的军队已采取把霍乱、痢疾和伤寒患者隔离在特定医院的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中大量出现的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以及伤寒、痢疾、流感等传染病,对其进行防治并总结出系统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对各种传染病和内科疾病采用了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并出版了一些专著,但提出“野战内科”这一概念并把野战内科作为军事医学的一个特殊分科是首先由苏联军队卫勤部门所创立。在未来战争中,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将对军事医学提出极为复杂的课题,野战内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将更为重要。在中国,人民军队中的防病治病一向被列入卫生部门的中心工作,对于各种常见内科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对于黑热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流行情况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开展了有效的防治工作,保障了部队指战员的健康,也充实了野战内科学的内容。在过去战争中,参与战斗行动和受战争直接影响的人员仅限于前线部队和战区的居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和远程武器日新月异,现代化战争巳无前线后方之别,“战时内科学”的内容和范围必将日益广泛。
战时内科学和普通内科学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本身的特点。从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防治原则来说,战时发生的内科疾病与平时发生的并无二致; 但由于战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以及指战员心身方面的差异,使战时内科疾病具有下述的特点: 由于战时居住及卫生条件较差,人员密集,通风、供水困难,加上敌人对上、下水道的破坏,食物和饮用水消毒难以保证;部队指战员和战区居民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身体疲劳,负伤失血,创面感染,生活不规律,使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时由于战争需要,部队和居民长期居住在荒山野岭、河谷水网,沙漠丛林,沟壕坑道等平时人迹罕到之处,自然疫源性疾病得以发生; 外界环境因素如严寒、酷热气候,高原、低洼地区,也导致某些疾病发生。所以战时许多疾病的发生率远较平时为高。这些疾病一旦发生以后,往往病情较重,病程迁延,而且并发症较多。例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员上腹疼痛症状不易控制,出血穿孔的发生率远较平时为高。
如上所述,战时内科疾病防治任务相当繁重;而客观上医疗设备条件不如平时,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也较多。
战时内科疾病处理原则也与平时有所不同,战争时期全军的中心目标是取得战争的胜利,一切医疗工作均应以保障和恢复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采用各种措施,尽速使患者恢复值勤能力,重返战斗岗位。急性病和轻病患者应尽可能留在距离前线不远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 重症或慢性患者短期内难以恢复体力者,则可转到后方治疗。
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诊断和治疗工作也应适合战时环境。诊断上着重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简便、快速的实验室检查;治疗上则充分利用战时可能取得的条件,舍繁就简,综合治疗,争取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战时内科学未来的发展有赖于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和预防措施的改进。近年来许多微量快速检测技术如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各种新的检查器械如CT扫描仪和超声诊断仪的不断革新更便于临床使用及战时使用。这些技术和器械将有助于战时内科疾病的诊断。各种特效药物的应用将能提高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诊治技术水平是战时内科学应予重视的研究课题。鉴于未来战争中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有可能被使用,对这些武器的防护和在战争条件下对大量病员的救治及其后果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战时内科学的迫切任务。此外,不同自然条件如高原、热带、寒带等对于机体影响所引起的疾病也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