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澳门地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澳门地质 澳门地质澳门与珠江口外岛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同属万山隆起带,是在“多”字型构造支配下形成的典型华南型山地海岸的组成部分。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构造起主导作用,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与之相交错。澳门及其附近地区有三条主要的断裂带通过。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主要有两条: 南面是莲花山断裂带的延伸部分。它从粤东到莲花山,再经深圳和香港新界,穿越珠江口后,通过路环、大横琴、三灶到上川岛。北面是紫金—博罗断裂带的延伸部分,穿过珠江口后,从珠海市下栅、中山市三乡到斗门的南部。沿着磨刀门的是西北—东南走向的西江断裂带。这三条断裂带形成澳门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骨架。澳门半岛的走向、氹仔—小横琴和路环—大横琴的走向以及半岛和各岛上山脉的走向,大部分都是东北—西南向,与主要断裂带的走向一致。澳门、湾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之间的外十字门,都是在这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断裂构造影响下形成的。澳门的基岩几乎全部是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的岩浆岩,只有氹仔岛北部有少许沉积岩出露。发生于距今1.7亿~1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影响范围广,活动强烈,大幅度的断裂运动和多次花岗岩侵入,造成万山隆起带。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体穿透中生代以前的地层,后来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出现地质学上的不整合覆盖。澳门的岩石和第四系沉积物,按其类型和形成的时间,可分为5组,即沙滩、海积层和填海土地、沙丘、粘土—砂质固结岩 (沉积岩)、岩浆岩。其中,前3组属现代沉积形成;第四组形成于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初; 第五组形成于晚侏罗纪至白垩纪。由于澳门半岛大规模填海造地,今天澳门的沙滩仅见于氹仔岛和路环岛,如氹仔的北安湾、路环的黑沙、竹湾和九澳湾等。黑沙沙滩的沙呈暗黑色,可能是海绿石组成。第四系海积层按成因划分包括海积层及冲积层,按组成物质划分则有淤泥质和砂砾质两种。澳门地区的海积层主要分布在半岛和氹仔,基本上是两个花岗岩体相连的地区,路环也有小部分,如澳门半岛与拱北之间的沙堤、氹仔岛大氹与小氹间的淤积地段、连接半岛中部与南部的淤积地段等。望厦、莲峰山、松山、大炮台、白鸽巢之间则是大片冲积——海积层。澳门土地狭小,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00多年来不断填海拓地,形成大片填海区,成为第四系的人工堆积层,约占澳门总面积的1/3。沙丘 (也有沙堤) 则分布于黑沙湾黑沙滩内侧,以及氹仔岛大氹山与北澳门山之间。澳门地区分布最广的岩石是花岗岩,半岛和离岛的所有丘陵均由花岗岩构成。它们大多数是中粗粒斑状花岗岩,只有极少数为细晶或微晶花岗岩。澳门及其附近地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基本上以上升运动为主,其主要特征是间歇性抬升。路环岛黑沙沙滩北面的山麓有一块近似垂直的岩石,上面布满海浪侵蚀形成的凹穴——龛穴,表明这里在很久以前曾是海边,后因地壳上升而成为山麓。松山东麓也有海蚀崖穴的遗迹。澳门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在我国主要地震带之一的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之外,但却是其外围。由于断裂带的存在,发生地震的自然因素是存在的。据专家分析,西江三角洲和澳门东南的珠海市担杆列岛是地震较活跃地区。特别是澳门第四系沉积岩及人工填海土地面积大,地基稳定性差,地震效应强,对澳门城市和港口建设影响特别大。 ☚ 澳门地形 澳门面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