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zhàn shí gòng chǎn zhǔ yìвоéнный коммун зм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19181920年苏俄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为保证前线需要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全部工商业国有化,产品由国家分配;主要消费品配给;实施普及于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即1918年5月至1921年3月期间,苏维埃俄国提出和推行的一系列特殊的政治、经济政策的总称。战争是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的主要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随即遭到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发起的武装入侵和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又到处掀起武装叛乱,新生红色政权处于生死存亡的险恶境地。1918年夏,苏俄政权仅控制了1/4的国土,并与粮食、燃料、原料产地分离,交通瘫痪、口粮和日用工业品严重短缺,许多地区的工人每天仅能得到1/8磅面包,甚至有时还不能保证得到。列宁指出: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问题是这样摆着的: 我们处在战争之中,革命的命运取决于这一战争的结局”,“既然事情已经弄到进行战争的地步,那么一切就应该服从于战争的利益,整个国内生活就应该服从于战争,对这一点不容有丝毫的动摇”,“我们必须敢于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不怕采取非常措施。” “直接过渡” 思想,是苏维埃俄国推行 “战时共产主义” 的重要原因。列宁指出: “我们原打算 (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 直接用无产阶级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有的生产和分配”,我们“如果不能说计算过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很少计算),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假定过 (可以说是毫无计算地假定)旧俄罗斯经济将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的国家生产和分配。” 他指出: “回想我们党从1917年底到1918年初所作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声明,可以看出我们那时就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可能是通过较短的道路,也可能是通过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但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时,我们多半 (甚至我不记得有何例外) 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推断出发的,可能这种推断并不总是公开表达的,但始终是默然意会的。” 适应战争客观需要的 “战时” 非常性措施主要有: 经济军事化、余粮收集制等。1918年9月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把全国变成一座军营的决议,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部人力和财力都用于神圣的反对强暴的武装斗争”,开始实行经济军事化。为此,建立了许多经济军事化的领导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经济军事化的法令措施。一个又一个部门转产为前线服务,工业品基本都用军需,两千多个企业实行了劳动军事化,16—50岁的所有劳动力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以指令形式直接干预各企业、农户的生产计划、产品分配、原料采购等。在粮食问题上,“战时” 非常性特点体现得更为充分。1919年1月11日后,开始强行执行使农民毫无余地的 “关于在各省收集余粮和饲料交给国家支配的决定”。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内主观意愿的具有 “共产主义” 理论原则色彩的措施主要有: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强行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试图直接依靠人民的政治热情进行 “正面冲击”,冲向社会主义,试图把党纲中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中 “可以立刻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1918年3月,列宁写道: “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地产品分配业代替贸易”,“俄共想尽办法迅速地实行最激烈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 到1919年初,几乎一切商品的自由贸易已被禁止。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和免费分配制度盛行。1920年在公共食堂就餐者达300万人。1917年11月30日,苏维埃政权把一家纺织厂收归国有,1918年春出现了 “赤卫队攻击”资本的局面,500多个企业被没收。“战时共产主义” 时期更厉行国有化政策,1919年,国有化在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完成,它们的经济活动已基本上为国家直接掌握。1920年11月29日,苏俄又颁布了将所有小企业国有化的决定。所有企业均实行极端的集中管理。1918年1月,苏俄认为农民有着革命热情,而且 “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了”,“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制度,抑制个体农户,鼓励集体经营组织”,“通过大规模国营农业企业、农业公社和其他合作的土地利用形态而建设统一的农业经济。” 1918年夏建立了第一批农业集体化组织,战争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在 “战时共产主义” 的具体政策措施中,有的是出于战争需要而被迫采取的,但其指导思想却是 “直接过渡”,反映出浓厚的共产主义理论原则色彩,有的出于 “直接过渡” 的考虑,在实施时,战争气氛加速了它的进程。 “战时” 非常性措施是符合当时特殊形势的客观需要的。它的实行,动员、组织、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使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击败国内外敌人进攻的最后胜利,这无疑是它的重大积极成果。但它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如瞎指挥、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管得太严、统得太死等问题。而几乎是无偿的余粮收集制,实行中打破了原定阶级原则,甚至扩大到农民生活必需部分,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农矛盾的激化,损害了苏维埃的政权基础——工农联盟。作为 “直接过渡” 思想产物的措施,由于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带来不良后果。消灭商品货币和流通渠道,使工农业 (包括各部门间) 的联系被切断;过分国有化、全面、高度、集中的统管,使地方,企业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经济效益极差; 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也未取得什么经济效果,反而引起农民反感。1921年,苏俄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严重失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及时总结和吸取了经验教训,断然终止了 “战时共产主义”,宣布改行实质上是加强工农联盟的 “新经济政策”。 ☚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新殖民主义 ☛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国家为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1918—1920年间所施行的经济政策。当时苏俄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其短缺。为了有利于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前线需要,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措施是: 实行余粮征集制 (即按规定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加强粮食垄断; 禁止私人贸易,国家掌握全部工业品的生产,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这个政策对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国内战争结束后,根据形势的变化,苏俄政府于1921年春改行新经济政策。 ☚ 察里津保卫战 新经济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亦译为军事共产主义。1918年中至1920年底苏俄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环境下实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列宁于1921年对其作出概括,首先使用这一概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初步改造措施的实施,给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相互勾结起来,从1918年夏季开始,发动了全面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战争初期敌人占领了3/4的俄国领土,切断了中央地区与粮食、燃料和原料主要产区的联系。苏维埃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为了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战时总动员,宣布全国为军营,建立国防委员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2)实行粮食摊派制;(3)实行全部工商业和运输业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4)国营企业实行产品调拨制和供应制;(5)加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6)实行非现金结算,撤销苏俄人民银行;(7)实行劳动义务制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8)缩小工资差距;(9)实行主要食品和日用品定量供应制和消费公社制;(10)后期还实行食堂免费就餐和某些公共设施免费使用,等等。这些措施中,有些主要是适应战时需要的,如实行战时总动员、高度集中管理、劳动义务制、定量供应等等;而有些则主要是适应“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的,如将全部工商业收归国有、实行非现金结算、撤销人民银行、缩小工资差距、实行免费供应等等。粮食摊派制,作为动员战备物资的手段是适应战时需要的,而作为产品直接交换的方式则是适应直接过渡需要的。从总体上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双重性质:战时性和“非常共产主义”性。由于实行这一政策,苏维埃政权集中了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供应了战争的需要,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战胜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敌人的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正常的经济机制遭到破坏,妨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削弱了工农经济联盟。再加上1920年农业歉收,到1921年春便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及时总结和明确承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所在,于1921年3月起改行新经济政策。参见“粮食摊派制”、“苏俄人民银行”、“新经济政策”条。 战时共产主义也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苏维埃政权于1918至1920年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实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在当时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物资非常缺乏的条件下,动员国内一切资源,转入战时轨道,以保证前线的需要。它的主要措施是: 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收到国家手中由政府垄断粮食贸易; 一切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实行实物供给制,对生产和产品实行严格监督; 日用消费品实行配售制度,禁止私人买卖; 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一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但这是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措施。革命战争胜利后的1921年,即改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也称“军事共产主义”。苏联在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要在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动员工业和国内一切资源,为前线服务,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政治生活都转入战时轨道。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是逐步完成的,它的主要措施包括:(1)不仅收归国有的大型工业,而且中型工业和一部分小型工业,全部归中央管理; (2)企业的原料、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以及制成品的分配,凭中央管理机关的令单办理,既无货币支付,又无经济核算制; (3)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缴售给国家; (4)粮食贸易实行国家专营,禁止粮食和其他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 (5)在城市,消费品凭票供应; (6)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对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在结束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干涉以后,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改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эм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191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也普遍实行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和实行产品实物供给制和消费品的配给制;实行劳动义务制。战时共产主义的特征是实物供应制,绝大部分的社会产品是无偿地集中到国家手里,又无偿地供应军队和为前线服务的工人。这一政策对动员国内一切资源,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它是在当时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和物资极端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改行新经济政策。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新经济政策(苏联) ☛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苏联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 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 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 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 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 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对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底,苏联开始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改行新经济政策。 ☚ 千里马运动 新经济政策 ☛ 00009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