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鲍威尔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的创造力,是人的唯一本质,是可以脱离现实的人而独立存在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则和工具。认为这种“批判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而只是某些具有批判头脑的哲学家的私产,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创造历史的能力,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主张精神上的敌人应该到群众中去寻找。1843年12月到1844年10月,鲍威尔等人办了一个同马克思任主编的《德国年鉴》相对抗的月刊《文学总汇报》,大肆宣扬以自我意识为基石的主观唯心主义,疯狂地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为了批判鲍威尔一伙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9—11月合著了《神圣家族》。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三个因素构成: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和作为二者统一的绝对精神。鲍威尔不过是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体系中的自我意识因素,并把它推向极端,变成了绝对的抽象,夸大自我意识就是一切,在它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这样“绝对精神”被“无限的自我意识”所取代,从而简单地回到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上。马克思指出,鲍威尔等人宣扬这种唯心主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用心是十分险恶的。宣传这种谬论,就是要把一切“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5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等人的错误观点中,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他们指出,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自我意识”起决定作用,“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并不是什么从事创造的“消极的”因素,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一切,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再次,针对鲍威尔等人把历史上的一切活动的失败都归结于人民群众的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恰恰相反,任何革命,任何历史活动,只有当它代表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它“唤醒群众”,才能成功,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只能是因为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群众的实际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选集》第1卷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