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恨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恨海

田桐,字梓琴,号恨海,别号玄玄居士,湖北薪春人。清光绪五年生,民国19年卒。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同盟会成立时被推为评议员兼总理书记。与柳亚子等创办《复报》。武昌起义后赴鄂,任战时总司令部秘书长,随黄兴督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参议员。次年被湖北省推举为众议院议员。民国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8年参加广州非常国会,举孙中山为大元帅,组织护法政府。后成为国民党右派,反对与共产党合作。历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委员。著有《玄玄遗集》、《太平策》、《扶桑诗话》。

恨海

恨海

章回小说。吴沃尧著。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刊行。小说以庚子事变为背景,写光绪年间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工部主事陈启的长子伯和随父从湖南到京城时,与同乡商人之女张棣华为邻居,两人自幼同学,后订成婚约。庚子乱起,伯和伴棣华及其母亲出京避乱,途中遇“拳匪”失散,棣华在母亲病殁后被其父接回上海。伯和在天津时得了一笔意外之财,辗转到上海,在坏人勾引下,纳妓女金如玉为妾,金将伯和财产席卷而逃。伯和又抽起鸦片,终成乞丐。棣华父亲把他寻回家中,但恶习难改。棣华决心与伯和结婚,想以此来挽救他,但伯和已一病不起,棣华悲伤不已,遂剃发入庵。作品描写一对未婚青年的感情心理细腻委婉,真切熨帖,文笔老到而活泼。作者自称此书为“写情小说”,但书中宣扬封建礼教甚多,被称为开创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先河之作。

☚ 孤儿记   上海游骖录 ☛
恨海

恨海

章回小说。清末吴沃尧作。十回。为作者早期作品,发表于1905年。小说以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进行反帝爱国斗争为背景,写两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书中对义和团采取否定态度,并大量宣扬封建道德。小说开晚清言情小说之先河,对后来“鸳鸯蝴蝶派”有一定影响。有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本和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近有1981年豫章书社本。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九命奇冤 ☛
恨海

恨海

四幕悲剧。宋约著。1945年6月北平文章书屋初版。文学新刊之二。

☚ 青春曲   倦车 ☛

恨海

恨海

四幕七场话剧。柯灵据吴趼人同名小说改编。1947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开明文学新刊。

☚ 归队   贺功 ☛

恨海

 吴趼人著。十回。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九月上海广智书局初版,以后世界书局等曾多次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俗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等都先后重印。
 
 《恨海》以庚子事变为背景,写两对青年未婚夫妻在战乱中离散,他们的爱情、幸福被毁灭的悲剧。其大概情节是: 工部主事陈戟临,广东南海人,与其妻李氏住北京。其子伯和、仲霭与同乡商人张鹤亭之女棣华、中表亲戚未补实缺的内阁中书王乐天之女娟娟同窗读书,后订婚约。义和团起,王携全家回苏州原籍,张则只身往上海行商。庚子事变发,伯和送白氏、棣华母女南下避难,半道失散。白氏经不起路途惊扰而病故,棣华由其父接回上海。伯和历尽艰险,竟发横财;旋至上海,因坏人勾引,堕落成为乞丐。棣华得讯后,不弃贫贱,坚践前约,将其接回家中,苦苦相劝,终无成效。伯和几番离家出走,最后贫病而死。棣华悲伤不已,削发为尼。时留京的戟临夫妇在战乱中被害。仲霭料理丧事毕,经父亲同年、安肃知县李灼然推存,到陕西孙观察处当采办,收入颇丰。不久,当了巡检,请假回京,扶父母灵柩南归。路过苏州,访王家,知乐天已故,其妻、女去上海。乃赴沪,寻娟娟母女。一天,见娟娟已为妓女,遂万念俱灰,即运父母兄长之柩回粤安葬,尽散资财,披发入山。书中虽然描写两对青年男女婚烟的悲剧,但着重表现的是棣华与伯和爱情的变迁。
 小说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是比较复杂的。它一方面全力塑造一个恪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封建古训的典型棣华来宣扬封建礼教;另一方面,对棣华大量心理活动的描写,又表现了 “情”和 “礼” 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作者主观上极力描绘和赞扬棣华不“非礼越分”的德行;而实际上她给读者的印象却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作品既肯定婚烟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又认为早订婚约“是干不得的”,危害非浅。它称颂“割股疗亲”的孝行; 可是同时指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是古人的欺人之谈。书中对《红楼梦》的看法无疑是错误的; 但对当时社会上嫖客丑行的揭露和狎邪小说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它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堕落和深入揭发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凶恶残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由“王公大臣们招来的”庚子事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直接展示了洋人到处开枪杀人的罪行。作者对义和团固然仍持一般封建士子的传统观点,没有给予公正的评价,但确也明显地透露出他们所进行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拚死斗争。因此,小说对我们尚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它可以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由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所造成的庚子之役中中国社会的动乱景象,并从中了解清末一般身负封建礼教枷锁的青年女子对待爱情、婚烟的思想、态度及其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它一问世,即受到许多人的赞扬。如新广云: “是书独出新裁,不落窠臼”,“笔墨之妙,无以复加。”(《说小说·恨海》,《月月小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出版)报癖曰: “吾读《恨海》,觉其悱恻,咄咄逼人,而万种之感情,爰荟萃一时,辘轳五内:始而目炯炯注,继而心怦怦动, 终而泪潸潸堕; 时而废书长叹,时而拍案狂呼, 瞬息变迁, 有不期然而然者。” ( 《说小说·恨海》,《月月小说》第六号,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出版) 寅半生谓: “区区十回,独能压倒一切情书,允推杰构。……是笔是墨,是泪是血,凝成一片。灯下读此,真觉悲风四起,鬼语啾啾……为之不欢者累日。” ( 《小说闲评》,《游戏世界》第十五期,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出版)……这虽不免有些言之过甚,然亦并非全为凿空之论。小说在艺术上确有它的独到之处。这除了文字清婉,结构完整、紧凑,题材注意剪裁等优点之外,最大的长处在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真切,叙景状物生动如见,富有美学情趣和艺术魅力。如第二回写棣华母女和伯和主仆一起逃难。伯和与棣华因碍于未婚之礼,不能同居一室,夜间便在客堂打盹,结果受凉生病。棣华一腔爱恋之情,上下翻腾:欲叫他回来,羞于启口;欲待不叫,又于心不忍。忽然她站起来,“轻轻把白氏推了一推,叫道:‘母亲醒醒!’”可是当白氏醒后问她何事,她却“只是低头不语”。问急了,她才“向外间一指”,而眼边不觉已红成一片……这真是传神笔墨。接着写第二天清晨棣华为伯和盖被一段,欲行不行,行而又怕被母亲看见,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第三回起,写伯和在郎坊失散之后,棣华一路上更是心如辘轳,七上八下,万斛愁思,千回百转,未嫁小儿女情怀,历历如绘。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显示思想性格,很少直接描写心理活动。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到《红楼梦》,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了明显增加,但终未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恨海》就不同了:它对于女主人公张棣华的描写绝大部分是心理活动。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此外,伯和这个荡子的形象也很突出,他那败子的气质、烟鬼的模样,他那深深陷入邪恶的泥潭而苦苦不能自拔的情状,都刻画尽致,真实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他如写车夫有车夫的性情,乡人有乡人声口;梦境则朦胧恍惚,似真似假;晕厥则虚无缥缈,若存若失:亦可谓描摹入微,情真理切。凡此种种,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恨海

恨海hènhǎi

┃┃ 恨如大海之深广。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万一天填恨海平,羽琌安稳贮云英。”

☚ 洗心   窃𫓧 ☛
各种程度的怨恨

各种程度的怨恨

极小的怨恨:睚眦(睚眦之怨;睚眦之忿;睚眦之隙;睚眦之私;睚眦之怒;睚眦小忿) 眥睚 睚眥之隙
小的怨恨或仇恨:睚眦之恨
难以改变的怨恨:订恨
深积的怨恨:沉怨
深深的怨恨:高怼
极端的怨恨:怨毒
无数的怨恨:百恨
无穷无尽的怨恨:恨海

☚ 各种怨恨   怨恨的程度 ☛

恨海

长篇小说。清末吴趼人(1866—1910)撰。十回。趼人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已著录。书叙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一个官僚家庭离乱毁灭的故事。北京小官僚陈戟临在战乱中夫妻被杀。长子陈伯和出京逃难,途中与未婚妻失散,偷窃八箱财宝,至上海嫖赌、吸鸦片,病死。未婚妻伤心绝望出家为尼。次子陈仲霭逃至陕西,转赴上海寻未婚妻,得知未婚妻已沦为妓女,极愤恨,遁入空门。描绘八国联军侵略下中国动乱不堪、苦难深重的社会图画。然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正面谴责,且有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之处。有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一九五九年上海文化出版社铅印本。

《恨海》hen hai

The Sea of Regret→吴趼人 (Wu Jianr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