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巴西蚕业sericulture in Brazil自1920年起,意大利和日本移民相继在巴西发展蚕业,至1928年产茧量为192吨,1938年产茧量增至403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生丝出口顺利,蚕业发展迅速。1946年蚕茧产量增至6,000吨,生丝产量达600多吨。战后,由于丝价暴跌,致使巴西蚕农毁桑,丝厂倒闭,1948年产茧量不到500吨。后因日本生丝从出口逆转为进口,日本侨民和日本一些蚕丝企业又开始在巴西投资发展蚕业,到1953年产茧量回升到2,501吨。50~60年代期间,巴西年产茧量大致在1,023~1,500吨之间。1970年,巴西桑园面积为11,021公顷,蚕农1400户,每户平均产茧量为1.48吨:每10公亩桑园的产茧量为19千克;年产茧量为2,650吨,产丝量为342吨。1979年,桑园面积扩大到4万公顷,总产茧量为8,700吨,生丝产量为1,146吨,蚕农3,000多户。1981年产茧量为8,547吨,生丝产量1,330吨。蚕丝消费以国内为主,生丝出口量只占总产丝量的12~13%。 巴西蚕区主要在圣保罗州、巴拉那州。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戈亚斯州,直辖联邦区等地也有蚕业生产。蚕区一般分布在南纬15~25°地带,以靠近南回归线地区为主。巴西蚕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温暖,1月份平均气温为20~25℃,7月份平均气温也在20℃左右,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巴西养蚕年度从9月份开始第一次饲养,到次年6月结束,共养蚕7~8次。巴西原有桑品种为“卡拉普列查”及其选拔出来的变种“三浦”。插条繁殖是巴西桑的特点,插条后一个月发芽,三个月可长高1米左右,经8~10个月可首次采叶。植桑行株距为2.8~3.0×0.8~1.0米,适于田间机械操作。单位面积的桑叶产量一般很低。蚕种由制丝公司供应“转青卵”(孵化前一日的蚕卵)。蚕农进行小蚕共育,大蚕实行条桑育,一日给桑3~4次。巴西现有丝厂两家,有自动缫丝机12套,其他缫丝机200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