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腧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腧穴

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有的还可以用作辅助诊断。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详见各该条。

腧穴

腧穴

中医对于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部位的称谓,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主要施术部位,又称俞穴、穴位。腧穴一般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经穴,又称十二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计361个,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除经穴以外而部位明确、疗效确定的腧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是随病证而出现的压痛点、缓解点,即作为治疗腧穴,病愈即失。经穴和奇穴的命名和部位均有一定规律。其部位或以体表标志,或以比量法确定,如曲池穴在屈肘横纹尽头,中脘在剑突至脐连线中点;其命名或据解剖部位如膝眼,或据生理功能如气海,或据治疗作用如睛明等。此外,为掌握经穴中某些重要腧穴的治疗作用及其规律,还提出几种特定腧穴。特定腧穴:
❶五输穴:根据十二经脉之气在四肢肘、膝以下由微小而盛大、由浅而深的流注规律,从指趾尖至肘、膝关节,顺序命名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它们均为治疗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每类穴位又有共同的主病规律,如井穴治神昏,荥穴治热病,合穴治肠胃病;还可以用于按时取穴,即子午流注针法。
❷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均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距督脉1.5寸。其排列与脏腑在胸腹内的位置高低基本一致,如肺在胸中,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俞的主治与其命名基本一致,同时还可治疗脏腑相关的官窍、肢体病,如肝俞治肝病、眼病、筋脉拘挛。
❸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附近的重要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原穴,六条阴经以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原穴,六条阳经则专有一原穴。原穴有诊断和调治所属脏腑经络虚实的重要作用。
❹募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与所属脏腑部位邻近,如肝募期门在第6肋间隙、直乳头下。募穴是诊断、调治所属脏腑病证的重要腧穴。除上述五输、背俞、原、募穴外,还有八会穴(脏、腑、筋、脉、骨、髓、气、血之精气分别会聚之处),八脉交会八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之处),络穴(见“络脉”),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上各有一合穴),都是调治脏腑经络精气虚实的重要穴位。

☚ 灸法   针灸处方 ☛

腧穴

即腧。

腧穴

腧穴shuxue

人体脏腑经络无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实际是脏腑通过经络在体表的反映位点。腧穴是针炙、按摩等治疗中的施术部位。腧穴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沿十四经脉分布的腧穴,在这些腧穴上进行针刺等可治疗本经脉有关器官疾病的作用;而经外奇穴则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实际上就是压痛点,一般某器官发生疾病,在体表上往往会有对应的压痛点,在这些部位实行针刺等则可治疗相应器官的疾病,这实际上是按中医“以痛为腧”原则进行取穴。

☚ 经络   针灸 ☛
腧穴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术的刺激点,一般分布在一定的经脉循行的通路上。“腧”有输注和转输之意,“穴”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腧穴是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的总称;而背部腧穴以及“五输穴”中的腧穴,也通称为“腧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这些腧穴具有治疗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穴名,有明确的位置。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是在病所或非病所出现的压痛敏感点,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位置。

☚ 络脉   五腧穴 ☛

腧穴

腧,通输,即有输注的含义,象水流的转输灌注;穴,即孔隙的意思。在历代文献中,腧穴有“砭灸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及“穴位”等不同名称。❶泛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故能反映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同时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用以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病证。腧穴分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详见各条。
❷指五腧穴中的输穴。
❸指五脏之背腧穴。

腧穴

腧穴

经脉循行通路上经络之气输注的所在。它是与体内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互相输通的一个特定的部位。腧穴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扶正祛邪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人体上施行针灸和防治疾病的部位。分布在人体的腧穴很多,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3大类。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为临床所常用;经外奇穴是十四经之外的经验穴,临床上可作为经穴的补充;阿是穴也称之为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 奇经八脉   鱼际 ☛

腧穴shùxué

即输穴, 详该条。

腧穴

腧穴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人体上施行针灸和防治疾病的特定处所。这在 《黄帝内经》和《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确指出过。腧穴,战国时期称之为“输”;两汉初期也叫“砭灸处”;《黄帝内经》上称作“节”、“空”、“会”、“俞”、“气穴”;《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称为“孔穴”; 《圣惠方》称作“穴道”;到了晚清《神灸经纶》中首次提出“穴位”这个名称。
人体上的腧穴,是先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陆续发现的。人们从砭石治疗痈疽和烤火御寒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启发,发现了供砭、灸治病的“砭灸处”。最早是在局部“以痛为腧”,嗣后则由于经验的积累,逐步意识到不仅是病变局部,而且某些特定部位虽然距离病所较远,但却能对疾病产生影响并通过砭灸治疗疾病。经过筛选,将这种特定部位加以定名,于是正式成为腧穴。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新发现的腧穴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腧穴开始按其与经脉的关系及主治功能等等进行分类。《黄帝内经》中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些名称,但其所载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已经分经论述,具有经穴的性质;“以痛为腧”,实际上就是“阿是穴”;至于经外奇穴,该书也有记载。现将腧穴的分类列表如下:


腧穴的命名,思路十分广泛,可谓上而天文,下而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且还有一个基本布局,即一般以上为天,下为地,外为阳,内为阴,前胸模拟宫殿,后背联系脏腑,而四肢则多引用地貌。其中以人身命名的有:
❶以解剖部位命名。有直接使用解剖名词命名的,如手侧之腕骨,项下的大椎,毛际的曲骨,两阴之间的会阴;有依原来解剖部位而转注其义的,如耳前的耳门,脑后的玉枕,鬓角的曲鬓,乳下的乳根,前囟的囟会,脊间的脊中,肩端的肩髃等。
❷以脏腑、经络、气血命名。以脏腑及其功能命名,多为背俞。如肺俞、魄户、心俞、神堂、肝俞、魂门、脾俞、意舍、肾俞、志室等;以经络命名的,如三阴经相交的三阴交;以气血命名的,则有气户、气穴、气舍、气海和血海等。
❸以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聋哑的哑门;治鼻疾的迎香;治流涎的承浆;治惊风的瘈脉;治哮喘的喘息;治血病的血海;治津液病的照海;治命门火衰的关元、命门;治水肿的水分等。
☚ 经络诊断   腧穴特异性 ☛

腧穴

腧穴

“腧”含有输注、输入、输出的意义,“穴”即空隙、孔穴。故腧穴也就是各条经脉气血聚会、出入、流注的处所。这些处所也称“穴位”,也有的简写作“俞穴”。每条经脉的穴位多寡不尽相同,如: 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共计309穴,左右合计618穴。每条经脉可由多数穴位排列成线(由点到线),而在体表上形成经络路线。腧穴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当脏腑机能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经脉到腧穴而反映于体表、四肢。同样,外部刺激因素也可通过腧穴、经脉而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针灸疗法就是用针刺或艾灸腧穴,通过经脉调整脏腑以及各器官的平衡,从而治愈疾病,增进人体健康,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分布在十四经脉(十二经加任、督二经)上的腧穴叫做经穴。分布在十四经脉以外的腧穴叫做经外奇穴。无固定位置,随病而出现的痛点及特异感觉的刺激点、称阿是穴。所以腧穴分为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针灸疗法主要是根据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各种不同表现,运用各种不同的配穴方法,选取各经适合的腧穴,进行不同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故关于腧穴的具体位置和取穴方法以及每个腧穴的主治范围,均须熟练地掌握。

☚ 经络学说   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应用 ☛

腧穴shu xue

acupuncture point

腧穴shù xué

acupoint; poi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