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寒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寒厥

病证名。厥证之一。指因阳衰阴盛所致四肢逆冷的病证。一名冷厥、阴厥。《素问·厥论》: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药症宜忌》:“阴厥即寒厥。其证四肢厥逆,身冷面青,蜷卧,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 “大约手足寒者为寒厥,宜附子理中汤。而寒厥又有因气虚者,宜参芪益气汤; 又有手足冷,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脉沉者,宜四逆汤。”参见厥、冷厥、清厥、阴厥条。

寒厥

厥证的一种。出自《素问·厥论》等。因机体阳气素虚,又遇疲劳、失眠、饥饿等而发生的四肢逆冷,甚至昏倒的病证。表现为体质素虚,神倦畏寒,胸腹不适,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甚至昏倒等。

寒厥hánjué

厥证之一。因阳虚阴盛而引起的厥证。出《素问·厥论》等篇。一名冷厥(《类证活人书·问手足逆冷》)。症见手足厥冷, 恶寒踡卧, 下利清谷, 口不渴, 或身冷踡卧, 腹痛面赤, 指甲青暗, 甚则昏厥, 舌多质淡苔润, 脉多微细。治宜温阳益气为主, 血虚寒凝者, 宜兼养血和营。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当归四逆汤等。参见厥证条。

寒厥

寒厥

寒厥是指由阳衰阴盛所致的以手足厥冷,突然昏仆,恶寒蜷卧为临床特征的厥证。《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四肢逆冷,身冷,面青,踡卧,手指甲青暗,腹痛,不渴,小便自利,大便溏,完谷不化,不省人事,脉微迟。” 临床上寒厥一般多见神志清醒而四肢厥冷。
寒厥,出《内经》。《类证活人书》又名冷厥。多因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又与房室不节有关,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寒厥,则因多欲而夺其精,故致阳衰阴盛。”《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分析本证的病因病机甚为精详:“溯寒厥之由,必其人壮,秋冬夺于所用,既于阴盛时多欲不休,以夺肾中精气,则精虚于下,其气取足于上,是以下气上争,下而不上,故不能复阳气,于是气去则阳虚,寒气因而上逆,又以精虚无火,不能固脾元而气衰于中,中气不能渗荣其经络,于是阳气日损,阴气独存,手足为主寒也。”
寒厥症见四肢厥冷,甚至延及肘膝,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神倦恶寒,下利清谷,口不渴,或见身冷蜷卧,腹痛,苔白,脉微细欲绝。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清阳不展,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治宜助阳驱阴,温经散寒。方用四逆汤、附子理中丸。二方均以附子、干姜为主,借其辛温之力,以奏助阳散寒之功。如因寒凝血脉,兼见关节疼痛,指甲青黯者,治宜通阳散寒,活血和营。方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桂枝、细辛、通草等,温通血脉而和营血。如因肾阳虚惫,兼见腰膝疫冷、阳萎者,治宜温补肾阳,可用右归丸调治。此外,如清厥、藏厥等亦属寒盛阳衰所致。
清厥,《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流源》:“肾虚则清厥。”“又有独指尖冷者,则名清厥。” 症状、病因病机,基本与寒厥类同。若程度较轻,发病时独指尖清冷,面白形寒,便溏,苔白,脉细者。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又藏厥名出《伤寒论》。由伤寒过程中,内脏阳气衰微,脏寒之极,纯阴无阳,引起的厥逆危重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 治宜救逆回阳,方用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或灸法等。藏厥、清厥均为寒盛,但无昏仆不省人事症状。

☚ 厥证   热厥 ☛

寒厥hán jué

❶cold syncope
❷coldlimb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