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器移位
成年妇女取直立姿势时,正常子宫位于骨盆腔内,正面观处于正中位,侧面观则为前倾前屈位。人体纵轴线与阴道纵轴线形成30°~ 45°的角度,子宫颈轴线与阴道轴线形成60°~90°的角度,子宫颈内口处与子宫体轴线之间又形成100°~150°的角度。如此,子宫体在人体即形成了前倾前屈位置。子宫的最低部即子宫颈外口在坐骨棘水平面之上。
维持子宫在正常位置的支持组织是子宫的各韧带 (主要是主韧带) 和骨盆底的组织。子宫韧带有
❶圆韧带维持子宫中位和前倾位。
❷阔韧带维持子宫正中位及卵巢、输卵管位置。
❸主韧带维持子宫颈正中位置,使之不致下降和侧倾,并保持阴道穹窿在正常深度。
❹子宫骶骨韧带牵引宫颈向后向上,以维持子宫的前倾位。骨盆底的托力包括:
❶盆腔筋膜包围盆腔各器官的盆腔腹膜外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筋膜,以支持盆腔内的器官,如耻骨宫颈筋膜,阴道筋膜及直肠筋膜等。
❷骨盆底肌肉及其筋膜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肛门外括约肌,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组成。中层由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这些肌肉上、下之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组成,即泌尿生殖膈。内层包括肛提肌与尾骨肌。肛提肌是骨盆托力的坚强力量,其中耻骨尾骨肌部分与生殖器官位置关系特别密切,其内缘的前部分形成生殖裂孔,尿道,阴道从中通过,后部分为直肠裂,直肠从中通过,其中一部分肌纤维与阴道及直肠周围密切交织,有加强肛门及阴道括约作用,分娩时会阴深裂及肛提肌的损伤撕裂,减弱了肛提肌的支持力量,易导致子宫阴道壁的脱垂。
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移位如下述。
子宫过度前屈 子宫体的纵轴与子宫颈的纵轴相交叉的角度小于90°,称为子宫过度前屈。多发生在先天发育不良的细长型子宫,由于子宫肌发育不全,宫体过度前屈,经血排出困难,患者常诉严重痛经,婚后常不孕。治疗方法视痛经程度而定,未婚妇女痛经不严重时,可于经期开始服一般止痛药,痛经严重者可用雌激素及孕激素作周期疗法,促进子宫发育;已婚未孕者,可扩张宫颈,宫颈内口稍扩大后可以减轻痛经。经过妊娠生育后,子宫位置及痛经都有可能改善。
子宫后位 较常见的一种子宫移位,是指子宫沿纵轴方向向后转动,包括子宫后倾和子宫后屈。前者指整个子宫沿纵轴方向向后转动,而子宫颈与子宫体的关系未变; 后者指宫颈保持原位而宫体向后倒。根据子宫向后的程度可分为:
❶Ⅰ度:子宫底与骶骨岬接近,子宫体纵轴与子宫颈纵轴交叉角等于或大于180°。
❷Ⅱ度: 子宫底倒向骶骨凹,但比宫颈平面要高。
❸Ⅲ度: 子宫后屈,子宫底倒向子宫直肠窝,宫底低于宫颈平面。
子宫后位的原因很多,如妊娠产褥期,或经期长期取仰卧位,这时子宫峡部充血柔软,重心易倒向后方,引起子宫后位;盆腔炎症,盆腔脓肿或陈旧性宫外孕所形成的粘连,都可以将子宫向后牵引;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将子宫固定在后位;此外,膀胱充盈可以将子宫挤压成后倒位置。先天性的子宫后位较少见。
活动性子宫后位一般不引起症状,粘连性子宫后位及
度后屈子宫则往往产生一些症状。 由于子宫后屈使盆腔瘀血,引起经期腹胀,腹痛及经量过多。Ⅲ度子宫后位症的子宫嵌顿于子宫直肠窝,卵巢也随之下垂,可引起腰酸、骶尾部痛和性交时触痛等。后屈子宫妊娠后,如子宫位置不能改变为前倾位,则常因为增大的子宫嵌顿在子宫直肠窝而引起流产或尿潴留。不孕症常发生于粘连性子宫后位,因粘连使输卵管曲折不通造成不孕。活动性子宫后位多数不影响受孕,但临床常遇到无其它原因的不孕症,在纠正子宫位置后可以怀孕,可能因宫颈外口向前方,精虫不易进入宫颈口,影响受孕。子宫后位时重心后移,当子宫和阴道处于同一条轴线上时,子宫即易下垂。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即可诊断。Ⅰ度后位时,内诊手指可以触到平卧位子宫,腹部手还可以触到宫底;Ⅱ度后位时,腹部手指只能触到子宫体前壁,而内诊的手指可清楚地触到子宫底;Ⅲ度后位时,腹部手指触不到子宫体,内诊手指可以触到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呈凹陷横沟,子宫底倒在子宫直肠窝。
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如果继发于炎症、肿瘤,尿潴留等,应先治疗病因。较长期每日定时采取膝胸卧位可能使移动性的后位子宫自然复位。
无粘连的子宫可以试用徒手复位法复位,内诊手从阴道后穹窿将子宫体向上向前顶起,同时将子宫颈向后推,腹部手轻压下腹部,从子宫体后面将宫底向前方压。较困难的复位可以在手法复位时,合并用宫颈钳夹住宫颈,将宫颈向下向后推,以帮助子宫移向前位。有严重症状,经上法不能整复时,可以用手术矫治。
子宫悬吊术:适用于
❶子宫严重后倾后屈伴有腹坠痛、月经过多或痛经,久治不愈者。
❷经详细检查而仍未找到原因的不孕症。
❸妊娠3~4个月时反复流产者。最常用的子宫悬吊的手术是缩短圆韧带子宫悬吊术,适用于年轻需要生育的妇女,主要将圆韧带缩短以使子宫不致后倒,方法有。
❶圆韧带折叠缩短法——即将松弛的圆韧带双折叠在一起,中间缝合,使圆韧带缩短。方法最为简单,但由于此方法仅是加强圆韧带中段,圆韧带最弱部分的远端无改变,久后仍易出现松弛,效果不易持久。
❷圆韧带子宫后固定法(Baldy Webster手术) ——即将双侧圆韧带自卵管卵巢下面的宽韧带穿过而固定在子宫背部,以缩短圆韧带。方法亦比较简单,但其缺点亦是仅将拉力强的近端缩短而加强,而未能改变拉力弱的远端,效果亦不易持久。
❸圆韧带腹壁筋膜下固定法(Gil-liam手术) ——即将圆韧带松弛部分由腹股沟管内穿出于腹膜外的腹直肌外侧而固定于腹壁肌腱下,方法虽稍复杂,但由于缩短的是拉力较弱的圆韧带远端。效果较好,是当前最常用的悬吊手术。
缩短宫骶韧带手术: 即将双侧宫骶韧带缝合并固定在子宫颈后面,以缩短此韧带,加强拉力。对轻度的子宫脱垂亦有一定的矫治作用。但最好用于不再生育妇女。
膀胱腹膜前牵拉盖法: 即将膀胱腹膜反折打开后上提而缝于子宫顶部以助子宫在前倾的位置。此法主要是其他方法尚不足以使子宫前倾时配合采用,单纯应用效果不够理想。
子宫腹壁固定术(Ventrofixation hysteropexy或Kel-ly术): 即在开腹后,将子宫从腹部掏出,将宫顶部浆膜修去一部分,然后用中丝线在创面上作三个平行的8字缝合,两边缝合线头穿过腹膜、腹肌和筋膜然后结扎。中间两线头穿过切口两边的腹膜及筋膜。在缝合腹膜至中间缝线时,边缝腹膜边结扎中间缝线。最后关闭腹壁脂肪和皮肤。此方法不仅用于悬吊子宫,有时亦用于矫治子宫脱垂。其缺点是以后怀孕时常易流产,因此适用于不再生育妇女。
子宫侧位 指子宫向一侧倾倒,包括侧倾(Latero-vers-ion)和侧屈(Latero-flexion)。前者指子宫与子宫颈关系不变,而子宫倒向一侧,后者指子宫颈位置不变而子宫体向侧屈折。子宫侧位常原发于子宫发育不良或继发于肿瘤压迫、炎症粘连。原发性子宫侧位的症状及治疗与子宫过度前屈同,继发性子宫侧位应治疗病因。
子宫扭转 指子宫体沿着纵轴旋转,但宫颈固定不转,常发生在子宫峡部变软的时候,如妊娠期,子宫肿瘤或卵巢肿瘤的挤压等,如果扭转是逐渐发生的,常无明显症状;如为急性扭转,则由于子宫血管扭曲,血循环受阻而产生急性腹痛,呕吐等腹膜刺激症状,甚至休克。需手术矫治,甚至切除子宫。
子宫内翻 指子宫的内腔翻向阴道,子宫内膜面位于子宫最外层,而浆膜面在最内层。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子宫内翻常发生在分娩第三产程,因牵拉脐带或从腹部猛力推压宫底所致(见“子宫内翻”)。慢性子宫内翻见于子宫底部粘膜下肌瘤的重力牵引,使宫底先形成凹陷,以后凹陷逐渐加深而至脱出宫颈口外; 或是产后急性子宫内翻的继续。
急性子宫内翻的临床表现见“子宫内翻”。慢性子宫内翻可引起月经过多及腰部坠胀感,但不很严重,病程稍久后,显贫血貌。子宫内膜常因摩擦而感染坏死,流出多量污秽分泌物。由于盆腔腹膜受压迫和子宫附件、韧带受牵引,常产生腰骶部酸痛。妇科检查时见阴道内有块物,如一般子宫大小,其表面粘膜常擦伤、感染坏死,呈灰白色污秽状,宫颈呈环状包围块物上部。除阴道肿块外,摸不到宫体。根据仔细检查可作岀诊断,但慢性子宫内翻须与子宫粘膜下肌瘤鉴别,后者除可在阴道内触到块物外,腹部仍可触到子宫体。用子宫探针通过子宫颈环试探进宫腔,如为粘膜下肌瘤,可以探进子宫腔; 如为子宫内翻,则探针不能探入子宫腔。
子宫内翻的预防和正确处理很为重要。处理分娩第三产程时,切忌强压宫底和牵拉脐带,特别在子宫过度膨胀及弛缓时更应警惕,急性子宫内翻的处理见“子宫内翻”。从阴道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时,避免用力牵拉肿瘤,以防引起子宫内翻。治疗慢性子宫内翻症应先抗感染,纠正贫血,然后再经腹部或经阴道行子宫复位手术或子宫切除术。子宫复位手术多用于年轻需要保留子宫的患者,手术时纵形切开子宫前壁(或后壁)及宫颈前唇 (或后唇),将子宫从切口翻转复位,还纳为正常位置,再将切口缝合子宫切除术多应用于年龄较大或有子宫肌瘤的患者。
卵巢下垂 卵巢固有韧带过长、卵巢囊性变或子宫倒后时,单侧或双侧卵巢可能下垂到子宫直肠窝或直肠侧窝,称为卵巢下垂。一般没有症状,仅在性交及妇科内诊时有明显触痛。由于卵巢的部位变低,骨盆漏斗韧带牵拉扭曲,使卵巢血循环受阻碍,产生盆腔瘀血,甚至粘连。妇科检查时子宫常呈后位,可于子宫直肠窝处触及卵巢。本症如无症状可不需治疗。有症状时可嘱患者作膝胸卧位,期待卵巢自然上滑。也可用手指复位法,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医生用食指进阴道,中指进直肠,两指同时将卵巢向上顶。手术悬吊仅用于症状明显而手指复位无效者。
子宫脱垂 见“子宫脱垂”。
膀胱膨出 见“膀胱膨出”。
直肠膨出 见“直肠膨出”。
肠膨出 见“肠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