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明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明塔佛教建筑。在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砖造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高74米。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筑,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跌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士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雕刻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铭及佛名。此塔始建于辽代中期,传为感圣寺内的佛舍利塔,今塔前尚有旧寺遗迹可寻。经历代修缮,塔刹及塔座已失原貌,塔上第一层南面尚有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是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 大明塔在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该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花瓣,经改筑,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名及佛名。始建于辽代中期,历经修缮,塔上第一层尚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是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文物价值极高。其砖雕艺术水平,堪称辽代雕塑中的上乘佳作。 大明塔辽代砖塔。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约建于辽兴宗重熙(1031—1054)初年。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于6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全塔通高74米。第一层塔身,有精工细做的砖雕,八面布局相同。正中龛内一佛像端坐于莲台上,两侧有天王、力士、飞天。砖塔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为古代雕塑艺术佳作。清代咸丰四年(1854)整修。 大明塔 大明塔在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筑,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士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是辽代雕塑艺术品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有塔铭及佛名。此塔始建于辽代中期,传为感圣寺内的佛舍利塔,今塔前尚有旧寺遗迹可寻。经历代修缮,塔刹及塔座已失原貌,塔上第一层南面尚有1854年(清咸丰四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是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 ☚ 辽庆州城遗址 林东塔 ☛ 大明塔 大明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辽塔。传建于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1),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通高81.39米,建于高约6米的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座为须弥座,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砖雕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转角柱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观音等八大菩萨像俱端坐莲台,台上部雕为华盖。形象逼真生动,是辽代浮雕艺术的佳作。每层塔檐椽头挂有铜铃,共1350只,微风吹拂则千铃齐鸣。1983年修缮该塔时,于塔上发现辽道宗寿昌年间的题记。 ☚ 辽中京遗址 4. 敖汉旗 ☛ 大明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辽中京城内(今内蒙古宁城)。建于辽兴宗重熙四年(1035),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60余米,是现存契丹塔中最大的一座。塔基为须弥座,上刻浮雕仰莲。第一层塔身高长,转角处雕塔形角柱,其上刻各塔名称,甚为珍贵。塔面有多种塑雕像,其中佛像庄重,菩萨生动、力士粗犷、飞天飘逸,生活气息浓郁,为典型契丹塑雕风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