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象 四象《易经·系辞》上: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天地;四象,木、火、金、水,分掌四季。 ☚ 糟准 那话儿 ☛ 四象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用蓍草成卦的过程来说,四象就是指以4根为一组数蓍草。就画卦的过程来说,四象就是指、、、四种不同的符号。 汉代以后,学者们以为“易有太极”四句话是讲宇宙形成的过程,又赋予四象以春、夏、秋、冬四时的涵义。张载据此又推论出乾卦之四德为四象,即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象。王夫之认为“自八卦至六十四卦”都是四象。清人惠士奇作《易说》,又认为四象只是春夏秋冬四时。 ![]() ![]() 四象中国哲学与拳学理论概念。《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四象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 “四象”,就是由两仪中的阴、阳爻双双叠合而成,其内在含义也有相应复合、四象分别为 “太阳” “少阴” “少阳”“太阴”。如图。 四象 四象 四象语出《周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疏:“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某些拳家借用此词,引申其义为: ☚ 三才 四德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四象1 四象1 sìxiàng 亦稱“四靈”。象,即星的形象。我國古代以四種動物表示天空東西南北四大組星象,謂之四象。約在殷代前後,把春天黄昏出現於南方之若干星想象爲鳥,東方若干星想象爲龍,西方若干星想象爲虎,北方若干星想象爲龜(或龜蛇)。二十八宿體系形成後,則按此四種動物一分爲四,每七宿爲一動物形象。春秋戰國時期,五行説盛行,四象也配以顔色,即爲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鳥、北方玄武。漢·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三輔黄圖》卷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南朝齊·謝超宗《齊南郊樂歌·武德宣烈樂》:“四靈晨炳,五緯宵明。”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其他 > 四象2 四象2 sìxiàng 指日、月、星、辰。《西遊記》第一回:“日、月、星、辰,謂之四象。” 季节 季节季(季候;旱~) 时(时节;时令;时季;时制;时景) 序(序次;气序) 期节 风候 物候 景候 节律 另见:耕种 时间 变化 节令 ☚ 季节 农时 ☛ 四象易学术语。出《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经附翼·医易》谓: “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即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四象 210 四象《易大传》提出的宇宙发生理论中的一个环节。《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四象的解说历来不一。三国吴虞翻释为: “四象,四时也。”(《周易集解》卷十四)唐孔颖达认为: “四象者,谓金木水火。” (《周易正义》卷七) 北宋张载也说: “四象即乾之四德,四时之象。”(《横渠易说·系辞上》但他又说:“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与!” ( 《正蒙·太易》) 北宋邵雍认为:“四象谓阴阳刚柔。”(《周易折中》卷十四)其《先天卦位图》又标明四象为太阳、少阳、少阴、太阴。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 (《张子正蒙注·大易》) ☚ 两仪 八卦 ☛ 四象 四象❶指四时。《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仪”为准则,法度;“象”亦取法之对象。《系辞》又曰:“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古圣人既以天地为仪,又以四时为象。其特举“四时”者,乃“物宜”之大者。“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之《乾》、《坤》、“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故曰“《易》,其至矣乎!”(引文均见《系辞》) ☚ 四德 四端 ☛ 四象si xianggroups of constellations in ancient China,each consisting of seven,showing directions 四象我国古代表示天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又称之为“四宫”、“四陆”等。古代天文学家将二十八宿平均分为东西南北四组,分别用青龙(或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等动物形象来表示,其对应关系为:东宫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宫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这种划分,在《楚辞》中有反映。如《楚辞·远游》:“时暧曃其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楚辞·九辩》:“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躍。”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一件衣箱盖上将青龙、白虎画在二十八宿的两旁,证明将二十八宿划分为四象在战国早期之前就已经出现。 四象又称“四兽”、“四维”或“四陆”。中国古代占星术概念。用以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星象,以定四时方位。四象的出现比较早,《尚书·尧典》中已有维形。《御龙子》始有“四维其象”之名。最初的四象只是用来说明某星仿佛类似何物,即以其物来命名,或合数星为一象,或合众象为一形,形象既定,就作为仰观星象的根据。殷商时期,占星家们习惯于把春季黄昏时出现于东方的星想象成龙的样子,西方的星想象成虎的样子,南方的星想象成鸟的样子,北方的星想象成龟蛇的样子。战国以来,阴阳五行说流行,遂以五行把天空分为五官(五宫),并配以五方、五色。《淮南子·天文训》最早以黄龙配中央,以苍龙、朱鸟、白虎、玄武(龟蛇之象)配东、南、西、北四方和岁星、荧惑、太白、辰星四星。《史记·天官书》则是最早完成四象二十八宿体系的著作,该书以苍龙配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把东方七宿描绘成有躯干(氐,根本之意)、有肢体(房同旁)、有咽喉(亢),以及有角有尾的龙的形象;以朱鸟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认为柳为鸟喙,星为鸟,张为鸟嗉,翼为鸟羽,轸为鸟尾;以白虎配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说参为白色的虎,觜为虎首,奎为虎股;以玄武配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从而以四象名称改造、完整二十八宿,促进了二十八宿体系的完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