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
通过叙述或描写以寄寓玄妙高深之理的散文。先秦时代,庄子、孟子散文中借寓言故事示人以一定的哲理的,可视为哲理散文的肇始。《庄子·天下篇》说:“以天下的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友。”如《秋水篇》,作者不用抽象的理性说教,而是借河伯望洋兴叹的寓言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所知有限,人类的知识、眼界、对世界的理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文章言近旨远,且富于形象性。唐宋八大家中,一些作家继承了庄子散文以寓言寄托微言大义的传统,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苏轼《前赤壁赋》等,均属哲理散文中的名篇。哲理散文要求作者用可见可感的形象阐述创作本旨,从而给读者以启迪。如刘熙载所言:“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于南宋时期的道学派散文,亦属阐释哲理之列,惟其留心于经义,故缺乏形象性,实属哲理散文之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