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研究study of national character
国民性是指一国国民的共同性格和心理特点,也有人把它译为“民族性格”,但“国民性”是较流行的译名。国民性是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课题。但是,对国民性开展科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根据美国政府进行“心理战”的需要,加强了对本国、盟国、敌国的“国民性”的研究。上述学科的许多学者如本尼迪克特、米德等人参加了“国民性研究”的项目。由于参加研究的学者来自多门学科,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倾向的国民性研究,其中主要有人类学性质的、社会学性质的和心理统计与个性研究性质的三种理论观点。后来,出版了一批关于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德国人、英国人、印度教徒的国民性研究的著作。战后, 国民性研究的理论性有所加强,不只是讲究实用。20 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人类学的兴起,国民性研究逐渐衰落。比较有影响的“国民性研究”的著作有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Benedict,R.F.)在1946年出版的分析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菊花与剑》、雷士曼(Riesman,D.)等人写的《寂寞的群众,变迁中的美国人性格的研究》(1953)、泰勒(Taylor, W.S.)写的《在正统印度文化型里的基本人格》(1948)、美籍华人许烺光写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1953)、日本人高桥敷写的《丑陋的日本人》(1970),等等。社会心理学家所作的国民性研究,主要有勒温对美国人和德国人的人格的比较研究(1936)、麦克拉纳汉对美国人和德国人的戏剧欣赏心理的比较研究(1948),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