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guomin shouru fenpei yu zaifenpei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和全社会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从实物形态看,是扣除了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它是社会总产值扣除生产中耗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余下部分,即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即V+M。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有一定的区别,第一,核算范围不同。国民收入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不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除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以外,还要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如流通部门、服务部门、文化教育、金融保险、公共事业、卫生科研等。第二,价值构成不同。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国民收入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V+M。
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综合指标,它的增长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的规模、速度和国民生活改善程度。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分配。通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者的个人收入,相当于产品价值中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部分,包括工资、奖金或农民劳动的报酬等;另一部分是生产部门的纯收入,相当于产品价值中剩余价值的部分,包括上缴给国家的税金、企业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初次分配,形成初次收入。初次分配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又一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在于:
❶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各经济成分,各企业所获得的初次收入和它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量往往不一致,必须通过再分配加以调剂;
❷社会主义社会除存在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存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卫生、公安、国防、行政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的劳动者虽然不直接创造国民收入,但这些部门的存在对于发展社会生产、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保障国家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只能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决;
❸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预防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等,这些基金也只有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解决;
❹调节各居民集团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如国家利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来调节不同劳动者或集团的物质利益关系,这种调节的过程,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❶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预算,以利润和税金等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再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❷银行信贷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它把社会闲散资金动员集合起来,重新投入生产之中,这就使一部分原来属于消费领域的奖金转移到生产领域中而转化为积累资金;
❸价格体系同样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制定价格,调节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程度,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另一方面,商品市场根据供求状况,自发地调整价格,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❹服务的消费也构成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实现途径。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用劳务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也从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用来支付劳务费用,而这些费用又成为服务行业的收入。这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