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匦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匦院

官署名,即匦使院,唐武后垂拱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缺、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列于署外,每日暮进晨出,旨在达民情。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九、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場所部 > 訟庭 > 匭院
匭院  guǐyuàn

全稱“匭使院”。臣民用於政務或謗議訴冤之所。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置。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爲理匭使。玄宗天寳九年(公元750年),以匭聲近“鬼”,改理匭使爲獻納使,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復舊。代宗寳應元年(公元762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爲理匭使。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以御史中丞爲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爲知匭使。設四面分别塗以青丹白黑四色之方函,列于門外,晨出暮收。臣民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辨冤屈及進詩獻頌者,皆可投書入匭上聞。宋承唐制,然至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匭院爲登聞鼓院,更四匭爲登聞檢院。參閲《新唐書·百官志二》、《舊唐書·刑法志》、《宋史·職官志一》、《文獻通考·職官十四》。參見本類“匭函”。

匦院

官署名。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置匦使院,简称“匦院”,以谏官为知匦使,掌受理四方投书及吏民申雪冤滞之事。宋太宗时,改匦为检,其后设登闻检院,掌被登闻鼓院拒绝受理的上奏,或理断不当之事。辽初,实行契丹与汉人分治政策,强调“因俗而治”,对汉人断以《律令》,仿宋制置钟院以达民冤。景宗保宁三年(971)重置登闻鼓院,属南面官。圣宗太平三年(1023),又置匦院,以知匦院事理其事,与登闻鼓院皆隶门下省。金又改称登闻检院,隶御史台,掌奏进告尚书省、御史台理断不当之事。参见〔登闻检院〕。

匦院

匦院

官署名。始置于唐武则天时,宋代改登闻鼓院。掌告状申冤之事。《续资治通鉴·宋纪·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 “(七月) 庚申,改匦院为登闻鼓院,东延恩匦为崇仁检院,南招谏匦为思谏检院,西申冤匦为申明检院,北通玄匦为招贤检院; 仍令谏院依旧差谏官1员主判。”

☚ 规运都总管府   贵州贵东道 ☛

匦院

官署名。


职源与沿革

唐则天垂拱元年置匦(《封氏闻见记》卷4《匦使》)。设理匦使。匦院之名见于会昌元年开成三年。《唐会要》卷55《匦》:“(开成三年八月)匦院投状。”宋初沿置。太平兴国九年(即雍熙元年)七月十二日,改匦院为登闻院(《宋会要·职官》3之62)。


职掌

领四匦投状事。凡议论国家大事、朝政阙失,或申诉冤案,均许士民于匦投书(见《隆平集》卷1《官制》)。其职与“登闻检院”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