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勿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勿吉Wùjí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金史》注云: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古肃慎地,在后魏曰勿吉; 在唐曰靺鞨。是以国为氏。” 《姓氏词典》称: “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源于肃慎,五代时称女真,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 勿吉东北古族名。源于肃慎挹娄。是魏晋以后该族系又一称呼。北魏时,夫余衰亡,其势力逐渐向南推进到松花江中上游、牡丹江上游和图们江一带。主要分为七部,即粟末部(今第二松花江)、白山部(今图们江流域)、伯咄部(今拉林河流域)、安车骨部(今阿什河流域)、拂涅部 (今牡丹江中下游)、号室部(今绥芬河流域)、黑水部(今黑龙江中下游)。人善射猎,以渔猎为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勿吉见“满族”。 勿吉中国古族名。北魏时,分布在涑沫江(今松花江)、忽汗河(今牡丹江)流域及黑水(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今日本海),南抵太白山(今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源于挹娄。“筑城穴居”,“嚼米酝酒”。善射猎,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灭夫馀,部分勿吉南迁松花江中游夫馀故地。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向北魏称臣纳贡,或一年数贡,或间岁一贡。隋唐时称*靺鞨。 勿吉部族名,满族的先世。唐时称拂涅,辽金时称兀惹。北魏至隋时居今松花江以东拉林河一带。穴居,农业不发达,“佃则偶耕”,有粟、麦、穄、葵等作物。能织布、酿酒;善射猎,以石为镞,上施毒。北魏延兴(471—476) 中,遣乙力支至中原朝贡。太和十二年(488)遣使贡楛矢、方物。兴和二年 (540)六月又遣使石久元等贡方物,至武定亦朝贡不绝。 勿吉 087 勿吉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来源于肃慎、挹娄。北魏时称勿吉,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后发展为七大部:在松花江流域有粟末部和伯咄部,阿什河流域有安车骨部,牡丹江流域有拂涅部,绥芬河穆棱河流域有号室部,黑龙江下游至海有黑水部,在长白山区有白山部。整个分布地域与肃慎、挹娄略同。自北魏时起,勿吉向中原王朝纳贡,百年间岁贡不绝。各部发展不平衡,处在南部的粟末等部有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采用耦耕,种植粟、麦、穄等。兼事狩猎、畜牧业,善养猪、马,善射猎,会酿酒。处在北部的黑水部等较落后,主要从事狩猎,有铁器,能自制毒药箭。北魏孝文帝太和17年(493)勿吉人占有了扶余人故地,并与之融合成为后来的浮瑜靺鞨 (粟末靺鞨),而北扶余则与勿吉融合而成为黑水靺鞨。至隋唐之际,勿吉之称被靺鞨取代。 ☚ 扶余 靺鞨 ☛ 勿吉东北古代民族名。来源于挹娄(一说其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意为“森林”或“深山老林”。活动区域史记其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实际前后期略有不同:前期与挹娄同;中期以后东临今日本海,西界小兴安岭南端、黑龙江肇州县一带、吉林省长春市附近,南至牡丹岭,北达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并存”说认为只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流域)。北魏延光(471—476)中,首次以新名遣使至和龙(今辽宁朝阳)向拓跋魏纳贡。除正光年间(520—525)因中原乱起,一度与中原王朝联系中断外,迄南北朝末,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至。其中北魏太和七年(483)来中原纳贡人数多达500百余人,贡马500百余匹。常向外扩张和掠夺近邻:在与拓跋魏通贡前,南侵高句丽,破其“十落”;太和十七年(493),逐西南方的夫余族残部,占据今长春市一带松花江上游地区;又经常掠夺豆莫娄等小国,“诸国患之”。狩猎业尚存在,使用施毒药的石镞猎取野兽。农业已采用“偶耕”耕作法,种植粟、麦、穄;饲养猪、马。能造手推车,会用米酿酒,“饮能致醉”。社会还处在“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的阶段。南北朝末出现靺鞨称号,其名逐渐消失。一般认为,勿吉与靺鞨实为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同音异译,也有人说靺鞨是由貊貉转音,与其原非一族系,后为一族系。 勿吉古代北方民族。北魏时,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和牡丹江中下游地区,与高句丽相接。源于挹娄。“筑城穴居”,“嚼米酝酒”,善射猎,制作毒药,敷于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太和十七年(493),北魏灭夫馀,部分勿吉南迁松花江中游夫馀故地。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大部。向北魏称臣纳贡,或一年数贡,或间岁一贡。隋唐时称靺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