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
安徽回民在职业特点上历来存在着南北之别。大体说来,北方大都从商兼农,南方则多务农兼商。但总的说回族经商的比较普遍,故1949年以前回民小商贩所占比重很大。如寿县城关镇回民小摊贩446户,1462人,占当时全县回族总人口的80%。合肥市、安庆市分别约有90%和60%回民是小商小贩。阜阳东关335户回民全部是小商小贩。涡阳县义门、赵屯409户回民中,有360户是小商贩。
安徽省回族有两大传统行业:一是饮食业,一是制革业。饮食业基本上是牛羊肉食品业,所以历来有“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的俗话。1949年,阜阳市有260余户回民经营饮食业;五河县四铺村206户回民中,有131户从事饮食业;芜湖市476户回民中,有360余户从事饮食业,由此可见回民经营饮食行业的普遍性。制革业主要是牛羊皮加工业。安徽回民在长期宰杀牛羊的过程中,练就了一手鞣硝牛羊皮的好工艺,其中尤以界首、临泉、亳州、砀山、太和等地的回民最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纷纷办起皮革厂,产销十分兴旺。目前,全省有几家大的民族企业均为制革企业,例如界首县回族皮件厂,临泉鲖城回民皮革厂,砀山县皮毛公司,砀山永兴皮革厂,亳州市新兴制革厂等。
居住在农村的回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聚居在土地贫瘠、易涝易旱的地方,如沿淮低洼地带就约居住了2万人,淮河水患常使这里颗粒无收。所以,这一带回民生活历来十分贫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这些地方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保收能力,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现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如此,现在不少民族乡还办起了众多的乡镇企业,从事皮革制造或食品加工,有的乡镇成立个体联户汽车队,经营运输业务,从而开始走上了致富之路。例如临泉县长官镇、涡阳县义门等地回民家家搞屠宰加工,年产值均超过1000万元。临泉县鲖城镇有24家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其中就有回民企业12家。定远县二龙回族乡有600户群众从事传统产品花生米加工,远销江、浙、沪,年利润160万元。1992年,全省民族村人均纯收入达507元,事实上已有1/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