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特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济特科 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该科本是戊戌变法时,由贵州学政严修为破格求才仿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而设的。变法失败,此科没来得及施行就被宣布废除了。但随着清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慈禧太后为了欺骗人民,竟实行了所谓新政。新政中有一条就是宣布恢复被她废除了的经济特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保和殿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为正场,正场被录取后参加第二场考试,即复试。两场均考试论一篇、策一道。参加这次考试的有186人。这次考试取录的人数为27人,比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为多,但都是些庸梁之士。考试中成绩优异的梁士诒被慈禧太后怀疑与梁启超同族,杨度因是湖南师范生被怀疑他与唐才常同党,所以都取消了录取资格,一等前五名,仅录取了一人。考试的目的,在于以新政欺骗人民,昭然若揭。不过,从其设立源起看,则反映了变法维新的一种改良主张。 经济特科清代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之一。清末为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而特设。光绪二十三年(1897),贵州学政严修请设,旋罢。二十七年由慈禧太后下诏举行,命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二十九年由政务处议定考试之制,试策、论各一。考试后取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其中原有官职者略予升叙,举人、贡生以知县、州佐任用。 经济特科 经济特科考试科目。清代末期设置。其内容主要是与经济建设有关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矿冶、造船等。《清史稿·选举志四》: “洎光绪中叶,外侮孔棘,海内皇皇,昌言变法。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 贵州学政严修请设经济特科,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礼部核议。八月,慈禧皇太后临朝训政,以经济特科易滋流弊,罢之。……二十七年,皇太后诏举经济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有志虑忠纯、规模闳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悉心延揽。并下政务大臣拟定考试事宜……” ☚ 经童制 九品中正 ☛ 经济特科 经济特科清代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贵州学政严修请设,旋罢。二十七年,由慈禧太后下诏举行,为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命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二十九年,由政务处议定考试之制,试策、论各一道。考试后取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原有官职者略予升叙,举人、贡生以知县、州佐任用。 ☚ 博学鸿词科 孝廉方正科 ☛ 经济特科清末科举制科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内外大臣荐举通晓中外时务者,以策论试时事。光绪二十九年举行,取列一、二等各数人,略加褒奖。 经济特科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建议设立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的科目,称经济特科。由各省推荐、保送那些或熟识中外交涉事件;或精于算学、律学、格致制造、测绘;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的人才,经过考试,优者派充各部门官员。考试内容有别于旧时科举,强调“以变今为切要”。得旨充行。戊戌政变后停止。二十七年又由慈禧下诏举行,令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二十九年举行考试,录取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原有官职者升格录用,举人、生员以知县、州佐使用。 经济特科科举制科之一。清代设置,属经济类科目。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诏举, 试以策论。取中二十五人,均加升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