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经济犯罪学研究经济犯罪的特点、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定罪量刑原则与程序的科学。 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经济管理法规,危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和发展,破坏国家指导下的对外贸易、商品市场、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的经济秩序,盗窃、侵吞、骗取、哄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和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物以及其他有关侵害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动。经济犯罪对国家、集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打击经济犯罪,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经济犯罪学以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为研究领域,以经济犯罪的识别,预防、定罪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科任务是阐明各种经济犯罪的法律含义及罪与非罪的界限、揭示经济犯罪的一般规律,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法令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1)经济犯罪学总沦,包括党和国家有关打击经济犯罪的指示、政策、方针,经济犯罪特点的历史演变过程,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理论对研究经济犯罪的指导意义;(2)经济犯罪学分论,包括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及其他有关经济犯罪的定义、分类、特性、及危害; (3)经济犯罪的防止,包括强制性防止的经济立法、经济刑事司法与预防性防止的经济监督、预防犯罪的宣传以及经济刑事人员的专业训练。 1872年,英国学者希尔 (E. C.Hill)在伦敦举行的 “预防与抗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以“犯罪的资本家”(Criminal Capitalists) 为题进行演讲,被认为是最先指出经济犯罪严重性的人。1939年,在美国的犯罪社会学学者苏遮兰(H. E. Sutherland)提出 “白领犯罪” (White-CollarCrime)之后,经济犯罪才被当作犯罪学的重要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研究课题涉及诸如走私犯罪,“电脑”犯罪、“破产”犯罪、漏税犯罪等犯罪领域及犯罪手段。 我国对经济犯罪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早在1979年9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组建经济审判庭,经济审判工作的实践就提出了经济犯罪理论研究的课题。1982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的指示、通知后,《经济参考》报于次年6月开辟《经济犯罪问题讲话》专栏,介绍了经济犯罪的有关法律常识,有关高等院校也举办了 “经济犯罪问题”讲座。在外贸学院(校)则开设了 “查私工作”或“走私犯罪学”的课程。 阅读书目: 《经济犯罪问题讲话》该书编写组,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经济领域严重犯罪问题研究》欧阳涛等编著,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台〕林山田著,三民书局1976年6月初版,1981年元月修订3版;《国际反走私斗争》〔苏〕В·М·乌加罗夫(Угаров)著,孔松林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版; 《The Economics of Crime》R. W.,Anderson,London Mac-millan,1976; 《The Economics ofCrime》 D. A Hellman.,N.Y. St.Martin Spress,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