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剑桥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剑桥学派日常语言哲学的一个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叶,以剑桥大学为中心,主要代表是威斯顿(John Terence Dibben Wisdom ,1904—)。把语言分析看作是哲学的首要任务。认为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的证实方法的观点。肯定形而上学的积极方面,但主张要加以“治疗”,排除其混乱,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成分。 剑桥学派见“新古典经济学”。 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马歇尔创立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还有其门生庇古和罗伯逊。他们长期任教于剑桥大学,故名。理论上,用折衷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一整套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理论体系。用庸俗进化论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用力学的均衡概念和数学的边际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均衡和价格决定。政策上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能通过市场力量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20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广泛流行,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剑桥学派又名新古典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因主要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罗柏森、汉德森、琼·罗宾逊等都曾在剑桥大学执教,故名。 ☚ 洛桑学派 制度学派 ☛ 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较大影响的英国经济学派。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主要代表人物庇古、罗伯森、汉德森、罗宾逊等都曾在剑桥大学执教,而被称为“剑桥学派”。这一学派采用折衷主义的手法,融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学派的理论为一体,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在分析方法上,运用均衡和边际增量等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过程及其价格机制,提出“连续原理”;在政策上主张自由放任原则。其“均衡价格论”是古典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综合,认为在短期均衡中需求-边际效用起重要作用,在长期均衡中供给-生产费用起最终的重要作用,因为被认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捍卫和发展,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见“新古典学派”。 剑桥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Marshall,Alfred,1842—1924)为创始人的一个新古典学派。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影响极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初形态。他试图把生产成本论、供求论、节欲论、边际效用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等观点综合起来,建立一种折中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局部均衡论,即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由供给和需求这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达到的均衡点来确定。他用代数及几何图形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精密分析,对极短期、短期和长期的时间区分,对“准地租”、“消费者剩余”等概念的阐述,也已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马歇尔的继承人庇古(Pigou,Arthur Cecil,1877—1959)忠诚地维护马歇尔体系,并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基础,创立了福利经济学。虽然在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之后这一学派受到很大冲击,但他们师徒在剑桥大学执教近60年,培养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 剑桥学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派别。创始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歇尔,主要代表人物有庇古、罗伯逊等。因其重要人物都曾在桥剑大学任教,故被称为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阿弗里德·马歇尔。代表人物还有庇古、罗伯逊,以及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凯恩斯等。由于他们先后都执教于剑桥大学,因此被称为“剑桥学派”。同时,由于他们继承与更新了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等人的经济学说,他们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该学派用折衷主义手法对待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并吸收同时代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等,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他们主张自由放任原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而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一切资源都可得到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可以无危机地发展。剑桥学派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得到广泛的传播,直接影响着英国经济政策的制定。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被凯恩思主义所代替。 ☚ 洛桑学派 新古典学派 ☛ 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几名经济学家创建的一个经济学派。主要代表有弗·马歇尔、庇古、罗伯逊等人。是由其创始人马歇尔继承并综合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被称为庸俗经济学的理论而建立的。其理论以均衡价值论为核心,说明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商品价值,并形成了关于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理论体系。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概述了其理论的大要。20世纪初期剑桥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广为流传,并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 科学种田 重农主义 ☛ 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在当代西方经济界亦被称为“新古典学派”。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作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主要代表还有后来成为福利经济学派先驱者的A·C·庇古,以及后来成为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D·H·罗宾逊。由于他们先后均在剑桥大学任教,故称为剑桥学派。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 《经济学原理》(1890年) 一书,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他的理论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 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加以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分析均衡价格时,马歇尔提出了以后被广泛运用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配论,认为国民收入一方面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合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来源。在政策主张上,马歇尔是自由放任原则的积极鼓吹者。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家庇古继承了他的消费者剩余学说,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早期的凯恩斯也是剑桥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由于剑桥学派的理论对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无能为力,剑桥学派终于被凯恩主义所取代,而凯恩斯本人也以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 一书宣告了与剑桥学派的分裂。 ☚ 美国理论学派 瑞典学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