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类以无情之景,述无情之意,复非作者所有。(刘辰翁《王孟诗评》卷三)

【诗例】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解析】

刘辰翁的这段评语,是说王维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笔触来描写辋川景物,述说自己的隐居生活。由于诗意非常隐蔽,整首诗“好似无情”,就像与作者毫无关系似的。如果借用王国维的说法,那么这首诗就是“无我之境”,而不是“有我之境”。

好似无情并不是真的无情,而是诗人的主观情绪、意趣蕴藏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的背后,需要细细辨味才能领悟。让我们先看写景的首联和颈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勾勒出山中秋景的概貌。由于天气转凉加上暮色降临,诗人环顾四周景色,觉得青山显得越发苍翠可爱了。俯视山涧溪水,诗人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因为寒秋之来临而出现“水落石出”的枯水现象,依然是汩汩涌流,潺潺作响,充溢着活力和生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的是诗人眺望山村所见到的景象。在远处水面浩淼的渡口,圆圆的落日正在一点一点地下沉,刹那间,落日正好与水面相切,粼粼水波轻轻托着那一轮艳红的夕阳,那情景真是美极了。村庄上空,天高云淡,一缕淡青色的炊烟正在冉冉上升——哦,那一定是劳碌了一天的山民在动手做饭了。诗人见此情景,心头必定会滋生一种温暖感和亲切感。因此,这两联诗虽然只是描写了山间景物,而诗人的闲适、愉悦之情是可以隐约感觉到的。

再看描写人物动作的两联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正面叙说诗人辋川闲居生活的一个侧面。试想,如果不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有滋有味地去谛听暮蝉的鸣叫吗?此外,通过“倚杖”、“临风”这两个字眼,我们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诗人既悠闲潇洒又专心致志的姿态和神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说的是裴迪秀才来到诗人的辋川别业、醉后在诗人面前狂歌的情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以佯狂避世。此借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他的“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一个忘怀得失、不求人知的隐者。此是王维自喻。王维在诗里不提裴迪的其他言语、行为,特抬出他醉后狂歌一事作结,可见两人的交谊之深以及对他的赞赏之意。阅读这联诗,须特别注意“复值”(又当,正赶上)两字。它把本诗的前后内容巧妙地贯串到了一起。诗人在辋川闲居,不仅可以观赏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辋”、“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许多恬淡清丽的自然景象,还可享受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逍遥之趣,更感欣慰的是恰有知己前来相聚,畅饮尽欢,一醉方休。所以说,这首诗虽然好似无情,在字面上没有出现任何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似乎只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动作,“复非作者所有”,其实还是溶入了诗人喜爱辋川的山水风光、沉浸于辋川闲居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一类好似无情实有情的诗歌,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数量不少,著名的有《鸟鸣涧》、《辛夷坞》、《木兰柴》、《栾家濑》等。我国古代的不少诗论家,对好似无情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如唐末司空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南宋严羽认为好诗应“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王士祯倡“神韵说”,主张诗歌应该蕴藉、含蓄、冲淡、清远、超诣,实际上也是以王维的那些静谧恬淡、好似无情的山水诗为宗尚。体现其“神韵说”主张的盛唐诗选集《唐贤三昧集》即起自王维,且选诗多达百余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可可诗词网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右丞佳句如“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皆语语天成。(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

【诗例】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解析】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古代诗论家在探索它的创作规律时,发现了一个他们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的现象,这就是诗作里的许多名章俊语、妙联佳句,往往不是经过覃思竭虑,反复推敲而成,倒是在不经意之际灵气自来,唾手偶得。于是,古人把这种妙不可言的创作现象叫做“诗语天成”。所谓“天”者,或曰 “天机”,或曰 “灵气”,一言以蔽之,皆指表现在诗人身上的神奇的创造力。被称为“画笔禅理与诗情”三位一体的诗人王维,凭借他超卓灵动的诗笔,“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司空图《诗品》)余成教《石园诗话》所摘摩诘诗句好像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影片,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史鉴类编》)其中《送邢桂州》写金乌西坠江湖潮涨,天地为之变色的壮观景象:“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此联“白”、“青”相对,逼真地再现了物换境迁浩淼水乡的景色变态。《观猎》诗的特写场面: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就境摄象,真力弥满。画中苍鹰凶猛、骏马矫健,虽没直接描绘跃马呼鹰的主人,却能以物衬人,离形得似,可想见其纵横驰骋,生气奋发的英姿。《汉江临眺》展示的浑莽气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妙造自然之语。汉江水域阔远,水势浩瀚,天地之间亦难吞容。烟涛雾浪、青霭山岚若隐若现,奇幻迷人。作者将实景和想象结合,造于化境,有不尽之蕴。至于“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则是另种意趣,深幽淡远的画意表现出闲逸萧散的心态。临景构结,自开户牖,写诗人的真切感受和体会,不露机巧,不显刻画,似天籁自鸣。比较而言,其诗歌艺术的创造力能与王维匹敌的作家并不多见,所以对自然天成的诗作产生,说得非常玄妙。宋人包恢就议论过:“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鼓以雷霆,豫顺以动,发自中节,声自成文,此诗之至也。”(《敝帚稿略》)包恢认为世间美妙的诗作犹如空中雷鸣、及风吹大地发出的千万不同的音响一样,是人力难以实现的。明代谢榛进一步说明,那自动的天机并非与诗人无缘,只是其动很难把握,也不依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他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如戴石屏 ‘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属对精确,工非一朝,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四溟诗话》)戴复古是自比贾岛的南宋江湖诗派的作家,他作诗精思研刻,独辟町畦。但他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却说:“诗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吟情。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石屏集》)可见,无论诗人还是批评家,都肯定了诗语天成的创作现象的存在。今天一般学人把这种不思而至的所谓灵气,叫做灵感,或者解释为心理的无意识活动,而无意识则可使诗人进行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从而产生富于创造性的一瞬。其实,问题的关键应当深叩无意识的张力和创造力的根源。从王维的作品中不难窥见,产生诗语天成的灵感正是来自生活实践和长期的艺术修养。例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其美妙处就是在别人习见的环境里,捕捉了带有特征的景物,并连缀起来构成富有审美意蕴的村野黄昏图。如果王维没有对辋川别业生活环境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体验,如果王维没有极高的美术修养,能够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妙和神奇,是无由获得精美的诗语。难怪陆游晚年追述自己创作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壮年入蜀,从戎汉中,万里江山的陶冶,丰富多彩军旅生活的洗礼,他的诗才陡增,真确地感到:“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陆游道出了一个真理,离开生活,就没有创作,也就没诗。因而后人读放翁此作感叹说:“字字真实,学者不悟此旨,终不为作家矣。”(方东树《昭昧詹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