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成语误区释例 成语误区释例 一步一鬼。《辞源):即疑心生暗鬼之意。俗有‘一步一鬼”之语,按汉王充《论衡·订鬼》:“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语意相类。诸成语词书亦无异见。 按,此语即出《论衡·论死》:“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原形容鬼多,并非疑心生暗鬼之意。 大同小异。《辞源》:大体相同,稍有差异。《庄子·天下》:“大同而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三国志·魏·东沃沮传》:“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有小异。”《政和证类本草》三·滑石引《本草图经》:“今濠州医人所供青滑石,云性微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各成语词书亦无异见。 按,此语之源当是《周易·下经·睽》:“君子以同而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曰:“(汉)荀爽曰: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官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本意是指同归于治(大同),异于所为(小异)。 尺布斗粟。《辞源》:汉文帝弟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事故,被徙蜀郡,在路上不食而死。民间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史记·一一八·淮南厉王传》。后以“尺布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晋武帝 (司马炎)出弟齐王攸于外,攸愤怨发病死。王济讥帝;“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见《世说新语·方正》、《晋书·王济传》,各成语词书亦从其说。 按,此语之源当是《墨子·鲁问》:“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原指少量的东西。《隋书·厍狄士文传》:“士文至州,发擿奸隐,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北齐书·士文传》作“尺布斗粟”。此语也作“斗米尺布”。明·袁宏道《碧晖上人修净室引》:“净寺有圣僧二,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识面貌,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尽以沽酒。”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成语时下多指人的才德不足,容易坏事。源例最远只及晚清。 按,此语之源当是《宋史·列传一百三十七·刘一止》:迁监察御史,上疏谓:“天下之治,众君子成之而不足,一小人败之而有余。君子虽众道则寡,小人虽寡势易蔓,不加察,则小人伺隙而入以败政矣。”此语原以形容治理天下难。 拔犀擢象。宋·王洋《东牟集·九<;与丞相论郑武子(克)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折理精微,旁通注意,鲜如克(即孙武子)。”注:犀、象皆为巨形兽。比喻特异人物。 按,此语之源当是《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舒元舆》上书自言:“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招。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拔犀,拔犀之角简称;擢象,擢象之齿简谓。非指犀、象皆为巨形兽以喻特异人物。 趋之若鹜。此成语今指比喻很多入追逐某种东西。多含贬义。鹜:野鸭子。此成语之源例,成语词书中最远只及晚清。 按,此语之源当是《商君书·定分》:“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骛焉而逐之。”骛,追逐之意,引申为追求。因骛、鹜形似音同,后讹为鹜。《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七·萧如薰》:“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骛,宾座常满。”趋之若骛,趋之若迫,趋之若求之意也。非特含贬义。是骛,非鹜也。 推陈出新。《辞源》:谷仓储谷米,每当新谷登场,即将陈米推去,换储新米,叫做推陈出新。后引申指一切事物的除旧更新。宋·费衮《梁谿漫志·九<;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清·方薰《山静居诗话》:“诗固病在窠臼,然须知推陈出新,不至流入下劣,此慈溪叶文凤占之论也。”诸成语词书亦无新见。 按,此语之源当在《神农本草经·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殻,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此语原意指推下陈积,使出新生。牛庸 摘自中华文化1993年第3期 |
☚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成语源出证异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语言学家谈语言——杨春霖教授访问记 ☛ 0000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