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前言 前言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汉语书面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量巨大、内容宏富的固定短语——成语。随着汉语应用的推动,成语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乃至外部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成语的源初形式、源起意义、流变样态等,逐渐变得模糊不明,山此导致人们误写、误用、误解这种固定短语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考镜成语源流、述说成语形义及用法的变迁,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应用汉语成语,就成为语—言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相关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课题。牛庸先生有感于此,遂用力十多年,披阅历代典籍,汇集整理相关资料,查证并厘清不少成语的演变过程,撰就《成语源流求证》(以下简称《求证》)书稿。综观此稿,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1.通过追溯成语源头表明成语流变全貌。如“医疮剜肉”条,《辞源》引《唐文翠》用例。《求证》指出,其源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治疽不择善恶丑肉而并割之。”此后《明史》等书又有“补疮剜肉”、“挖肉补疮”、“剜肉医疮”等形式,其意义亦由“不分好坏,一并除之”变为“以彼补此,但顾眼前,不顾将来”。此条流变的整体面貌昭然。 2.通过追溯成语源头揭示语义变化事实。如“一筹莫展”条,《辞源》及诸多成语词典所列语源均出于宋代以下文献,而《求证》指出,其源出于《老子》第27章:“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并解释说,此源头的意思是善于筹划计算的人,不需要通过筹策也能计算,即不展筹策便可计算之意。而一般成语词典把此条解释为: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两相对比,即可看出《求证》揭示语义变化的作用。 3.通过追溯成语源头显示成语形式迁转过程。如“大奸似忠”条,《辞源》未录,诸成语词典仅列明代《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书证原条。显然,书证时间太晚。《求证》指出,其源出于《吕氏春秋·疑似》:“亡国之臣似忠。”表面上的忠实诱使国家灭亡,自是大奸!《求证》又指出,“大奸似忠”的形式至迟在《宋史·吕诲列传》中已经出现。前后观照,即可看出该成语形式变化过程。 据上,我们认为《成语源流求证》是一部兼具学术性、规范性与工具性的著作。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jpg) 2012年10月17日 |
☚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凡例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后记 ☛ 000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