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成语源流考证︱语言学家谈语言——杨春霖教授访问记 语言学家谈语言——杨春霖教授访问记 一年前,一年前,“秦岭副刊”开辟了“论语说文”专栏。迄今为止,已刊出了20多篇稿子,在读者中尚有一定影响。这要感谢诸位撰稿人的支持,特别要提到的是杨春霖教授。他是“专栏”的发起人之一,他亲自为“专栏”写发刊词,后来又多次到报社谈办好“专栏”的建议,同时又亲自撰稿,还给读者复信。年近古稀的杨老为什么如此热心于“论语说文”?这是由于40多年潜心于汉语教学和研究,他希望通过“论语说文”这个小窗口,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在“论语说文”专栏正好一周岁之际,笔者走访了杨老。 杨老翻阅了一年中刊出的稿子,谈到这个“专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有的稿子写得活泼,妙趣横生;有的言无虚发,切实有用;也有的分析精密,令人心服。但也坦诚指出稿子在知识性和科学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语言学研究的新信息亦应在“专栏”中有所反应。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宣传、普及优秀精采的祖国文化。当然,杨老这里并不是要在报纸上搞深奥新奇的语言学论著,而是盼望“专栏”的稿件尽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峰,不要显得面貌陈旧。这种要求当然还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广大群众的语言实践,还是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切合需要,读了有用。 在谈到语法法规范和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时,杨老说得很有趣,“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按照语法要求,语言要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不然,你说话、写文章别人就听不懂,看不明白。但也要看到,语法本身是从洹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词语并不是语言学学者、专家开一次会,做一个规定就能被群众接受的,而往往是长时间的习惯使然。但是,总的来说,说话、写文章还是要遵循语法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混乱。 我和杨老谈到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杨老认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写成的。只有熟练地运用语言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而对于读者来说,又是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才能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欣赏,深入透彻理解作品。说到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语言,杨老称赞不已,还说作品中有的语言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在近、观代的文学作品中,鲁迅、茅盾、叶圣陶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都当推为上乘。议论起语言的不同风格,杨老认为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学识、阅历、性格等有密切关系。如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的语言妙谕迭出,如珠如玑,读了使人感到作者学识渊博,而台湾名作家琼瑶小说的语言则自然流畅一泄千里,从语言上可令人感到作者聪颖活泼的个性。听杨老这么一说,今后看书,对语言可更要用心领会了。 杨春霖教授早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上学时就对语言文字感兴趣,毕业留校后四十多年来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有论文专著近几十万字,只是多年不画了。 在教学之余,杨老关心我省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他深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省语言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赶不上兄弟省。如山西省的方言调查研究已出了很多很有质量的成果,南方几省在古汉语研究方面有不小贡献。当然不是我省没有这方面人才。杨老举出我省研究老子的李水海老师写出了《老子<;道德经>;楚方言考》已将出版,榆林县志办的牛庸同志积十年心血写出了《中国成语源流大辞典》等等。说到这里,杨老是那么愉快。他被这些同志艰苦奋斗的的精神感动了。他认认宪真地为这些同志的著作写了序,虽很辛劳,但提起来杨老却是十分高兴的。 在教学之外杨老还担任着我省民盟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的职务,要常常参加一些会议和社会活动,时间对于他真是太宝贵了,只好结束了这次谈话。访问虽未尽兴,但我已受益非浅。王文阁 |
☚ 《辞源》成语源流考证︱成语误区释例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 00000032 |